雙泉村位于皂角正北偏西,近鄰市區和馬祖鎮銀橋村、靜安村。因境內五組有雙泉寺和雙泉凼而得名。全村總面積為1.393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1105畝。全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村民579戶,總人口1484人,勞動力865人,外出務工42人,農民人均純收入4917元。全村共有村干部5人,組干部8人,0黨員59名。
一、環境優美。
雙泉村以生態觀光、苗木種植而聞名,有“花園村”之稱。全村有上規模的花木種植戶40戶,栽種面積160余畝,經濟價值上萬元。雙泉村充分利用地處城郊的地理區位優勢發展二、三產業,利用產業體系為支撐,努力發展生態產業帶;逐漸由傳統的種植業向餐飲、休閑、娛樂業發展,近年來村內逐漸發展起了三家頗具規模的餐飲娛樂點每日接待最高可達1400余人,占地50余畝,投資500萬元的自然農莊——生態園,園內種有黃果樹、梅花、蒲葵等觀賞價值及高的植物,還建有游泳池、多功能會議廳等設施;占地12畝,總投資40余萬元的花果園——靜園,該農家樂還增設了垂釣池、卡拉OK等設施;民廣園——占地面積3畝,投資20余萬元。
二、交通便利。
由于地理位置的優勢,雍城北路穿村而過,貫穿6組和8組。雙泉村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分別于2002年和2004年將村內的兩條主要村道進行了硬化改造,改造總長度約4千米,從而較徹底地解決了村民行路難的問題,并逐步形成了便利、舒適的交通網絡,為雙泉村經濟發展提供了先決條件。目前,為了搞好全村的新農村建設,雙泉村計劃在進行新農村建設的同時,重新修建一條貫通兩條主干道的寬約8米的道路,為新農村建設打下牢固的基礎。
三、水利設施完善。
截止2006年,雙泉村將全村90%以上的溝渠進行了U型渠改造,對全村農業生產的水利命脈臺溝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整治,確保了農業生產的順利進行。
四、農業信息化普及率逐步提高。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經濟的發展,目前全村的固定電話和移動電話的擁有率占總戶數的90%以上,光纖電視的用戶占總戶數的30%,部分村民家中安裝了電腦,全村80%農民基本步入了信息時代……
五、農村燃氣化發展較快。
全村有沼氣用戶共5戶,液化氣用戶200余戶,天然氣已引入雙泉村七組,目前天然氣用戶20余戶。
六、農民人均純收入穩步提高。
迄今為止,全村范圍共有大小企業、商鋪共計67家,其中工業企業19家,交通運輸10個,商貿30家,餐飲服務業8家。其中有頗具規模的百興車業有限公司、通匯汽車維修有限公司、生化制品有限公司,生態園、靜園、民廣園等,在這些企業的帶動下,雙泉村的經濟發展趨勢良好。這些企業中,屬村集體所有的企業共有5家,每年村集體可收取承包款62000元,屬組集體所有的共有6家,組集體每年可收取承包金約20萬元。這些企業在雙泉村安家落戶,既壯大了村、組的集體經濟,又為廣大村民的就業創收開拓了門路,為雙泉村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2005年全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了4006元,比去年增加了299元。
七、農業生產穩中有升。
在傳統農業生產的基礎上,雙泉村加大了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的推廣,并于去年引進了水稻制種。去年種植面積約140畝,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增加了農民的收入。今年的水稻制種面積將達到約160畝,相信將給廣大種植戶帶來不錯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雙泉村還大力向廣大農戶宣傳科學種田和多種經營,鼓勵廣大農戶種植經濟作物,以此來切實增加廣大農戶的收入,提高群眾的生產和生活水平。
八、勞務輸出收效顯著。
近年來,村兩委清醒的意識到了勞務輸出的重要性和實效性。去年和今年初,通過多方努力,雙泉村向外勞務輸出的人員約200人。去年與什邡卷煙廠勞動服務公司簽定了臨時用工合同,解決勞動用工約40人,創收10余萬元,今年雙泉村已經與對方續簽了合同,將繼續向對方輸出勞力,據統計,全年全村的勞務輸出收入可超過100萬元,由此,全村人均增加收入可望達到680余元。
九、農村社會穩定,社會治安環境良好,群眾安居樂業。
雙泉村經常利用廣播、會議、標語、公布欄等形式向廣大群眾宣傳黨和國家的各項方針、政策、法律和法規,逐步提高了廣大群眾的整體素質,增強了廣大村民的法律意識,近年來,全村沒有發生一起重大違法違紀案件。農戶之間相互尊敬、團結互助,群眾安居樂業。
十、社會保障逐步完善。
二00六年全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人數達到了1203人,占應參加人數的82%。民政救濟對象準確。全村五保老人6名,全部得到了妥善安置,做到了“該保全?!?。按時足額地發放優撫對象的優待金。今年還計劃將全村的危房戶全部進行舊房改造,以確保村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十一、切實搞好新農村建設。
根據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雙泉村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了切實可行的具體實施方案和措施來確保新農村建設的順利進行,雙泉村在今后的幾年內將逐步在生態園和靜園之間,計劃用約400畝的土地來實現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劃藍圖。充分利用水資源較好和植被環境較好的優勢,打造出自身的特點,不僅要將新農村建設點建設成為群眾居住、生活的地方,還要把它打造成一個可以為廣大群眾增加收入的場所,使之成為一個集餐飲、休閑、居住、娛樂、旅游為一體的生態大廣場。
-
村委核實:
是
-
政策補貼:
否
-
特色產業:
-
適宜:
不詳
-
交通配套:
-
生活配套:
-
10公里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