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厝邊,舊屬壽寧縣管轄,1955年9月劃歸周寧縣硋窯鄉管轄,1958年歸屬坂坑鄉管轄,1961年成立紅星大隊,1984年改楊厝邊村委會。現轄楊厝邊、曲尺坑、橫山、芹山4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151戶,663人,大學文化10人。耕地784畝,林地7579畝農產主要有水稻、茶葉、錐粟等。各種生產資料商店以及日用商店2間,年銷售額約5萬元。2009年,農村經濟總收入270萬元。村民以從事農業和外出務工經商為主。外出經商務工300多人,創辦企業10家,年產值 元。有村委樓1幢、小學教學樓2幢、醫療點1個。村域內有芹山電站建設形成的人工湖,總面積20平方公里,湖面積7.8平方公里,總庫容2.65億立方米,被譽為華東第一高山平湖。有民間手工草席編織技藝。歷史名人有芹山村的奇才“恩進士”劉高玱,清代貢生劉建蒞。森林資源豐富,古樹名木有樹齡180-270年柳杉、白柯、紅柯、馬尾松等共計24株。
楊厝邊村 清嘉慶年間(1796—1820年)由楊氏始居,楊氏遷出后,劉氏由芹山村遷入興居于楊家厝側,故名“楊厝邊”。為村委會駐地。位于泗橋鄉的東北部14公里,芹峰山麓,村莊依山而建。海拔760米。全村151戶,400多人,常住260余人。大學文化6人。居民以劉姓為主。房屋42幢(其中新建水泥樓房6幢)。土地面積5000畝,耕地800多畝,林地3000多畝。農業以種植水稻、茶葉、錐栗為主。有各種生產資料商店以及日用品商店2間,年銷售額約5萬元。村民以務農和外出經商務工為主。在外經商務工200多人,創辦企業8家,年產值 元。公共建筑有村委樓1幢、小學教學樓1幢,有醫療點1個。通電、電話、電視、自來水、水泥路。
芹山村 因地處芹峰山腳而得名。位于楊厝邊村北部1.5公里處。全村56戶,200多人,常住80多人。大學文化4人。居民以劉姓為主,清代從周寧龍潭遷此定居。有耕地260畝,林地2000多畝。村莊依山而建,房屋23幢。有廢舊小學教學樓1座。有宮觀廟宇、宗祠、大廳等。歷史名人有芹山村的奇才“恩進士”劉高玱,清代貢生劉建蒞。芹山電站的人工湖位于此村。森林資源豐富,村內有樹齡180—270年的柳杉、白杉、馬尾松等古樹24株。通電、水泥路、電視、電話。
橫潭村 因村邊溪中有一橫潭而得名。在楊厝邊村東南部0.5公里。原全村8戶,40人,大部分已遷居周寧城關、浦源萌源村等。現常住1人。房屋2幢。
曲尺坑村 因山形如曲尺而得名。在楊厝邊村東南部2公里。原全村10戶, 50人,房屋5幢。現大部分居民已遷居周寧城關,現住1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