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隆盛鎮榮農村,解放時屬綦江縣隆盛鄉第十三保,1951年改保為村,第十三保改為云龍村,云龍村因云龍寺(今天的竹亭崗寺)而得名,后因諧音改為榮農村,含新社會務農光榮之意。2001年村鎮規模建制調整,原來的榮農村、芭蕉村二村合并成為今日的榮農村。
【地理環境】 隆盛鎮榮農村位于隆盛鎮東南方,海拔600米,東挨金橋村,南接可樂村,西鄰十隆村,北靠順山村,東北方向緊鄰雙拱村。榮農村形似倒煙斗型,屬丘陵地帶,幅員面積15平方公里,下轄6個村民小組,435戶,1400人口,耕地面積2700畝,其中田1350畝,土1350畝,森林覆蓋率為75%-80%。村內土壤主要為頁巖型紅朱土壤,占土壤總面積的60%,其次為黃泥土壤,占土壤總面積的30%,另外含有少量的冷沙泥土壤。由于地形原因,本村日照不高,光照不均,水果類作物種植量小。
【人文特色】 榮農村人杰地靈,為國家培養了許多政界人士。從榮農村走出去的人才中,王中定、楊維才曾經分別為某軍區副師級干部,唐體元曾任青海省地質局副局長職務,這些都是榮農村培養的優秀人才中的其中幾位;榮農村海拔600米,是一個冬暖夏涼之地;在榮農村龍井崗社,有一個占地約1000平方米、為抵抗民國反清的動亂時期由村民自建的古牛石寨遺址,還有一個于抗日戰爭時期、為攻打小日本鬼子所建造的空軍航標線遺址;在榮農村一碗水社,有曾經昌盛一時的云龍寺(今改名為竹亭崗寺),是人們絡繹不絕到此禮拜之地;榮農村種植的酸梅,是隆盛鎮獨一無二的特色產品,有著防老化、益肝養胃、生津止渴、中和酸性代謝產物等功效。酸梅可泡酸梅酒,梅肉可做酸梅湯,還是制作酸奶的原材料,全身上下都是寶,是天然綠色的保健食品。
【主要產業】 榮農村以種植、養殖業為重點,主要以水稻、玉米、小麥為主導產品,以大豆、綠豆、洋芋為附屬產品,以木瓜、辣椒為特色產品進行種植。2011年,榮農村成立了隆盛鎮龍井蔬菜專業合作社,以種植趕水草蔸蘿卜、糯玉米為主要產業。榮農村木瓜種植500畝,目前已經掛果,每畝木瓜的年產量可達到上萬斤;辣椒種植150畝,年產量也十分可觀;草蔸蘿卜年種植量達100畝,結成收獲后,將是銷往中南海等地的上等產品;龍井崗社、桂花嘴社分別有一戶養魚專業戶,魚塘面積共30余畝,年產量達到幾千斤至上萬斤;一碗水社有一戶農戶,養鴨數量已達1萬只,同時還養有母豬4頭,單身豬20余頭。多渠道的致富增收,不僅帶動了本村產業發展,同時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村書記:彭正江
村主任:劉天浩
村會計:鄧在兵
計生專干:劉天梅
綜治專干:李相福
本土人才:楊煉
-
村委核實:
是
-
政策補貼:
否
-
特色產業:
-
適宜:
不詳
-
交通配套:
-
生活配套:
-
10公里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