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情概況
白巖寺村地處壽安鎮東南,面積3.85平方公里,西連壽安老城,北連八角村,東與插旗山村、長秋鄉接壤;南與龍泉村、七星村相連。轄11個村民小組,農戶612戶,人口2300人,其中男1180人,女1120人,勞動力1000個。耕地面積2015年底414畝,人均純收入15400元。
白巖寺村地形1隊、2隊與長秋鄉開源村在半山腰接界,其余隊全平壩。4、10、11隊順蒲江河連壽安老城,3隊與七星村4隊、1隊交界,7隊與八角村4隊、5隊交界。5、6、8、9隊在村中心地帶。舊地名3隊叫羅河壩或袁河壩,4隊喻水碾,10隊李巷子。5隊、6隊屬雁壩,7隊左石橋。
白巖寺村年平均溫度16.8度,全年日照1060小時,年降水量約1120毫米左右,年平均相對溫度80%。
村傳統以農業為主,二十世紀60年代以前耕作模式是冬天耕地全部屯水,春天種水稻,全年一季產量200-250公斤左右。20世紀70年代縣內陸續建了幾個水庫和玉溪河灌區開通,所有耕地全部排干屯水,每年種小麥、油菜、水稻兩季,產量倍增。80年代后期,村民種田開始產業結構調整,所有耕地被陸續種上柑桔(臍橙為主)、琯溪蜜柚,經濟效益大增。二十世紀初起,吃飯問題全是市場買米煮飯,本村基本不產糧食作物。
歷史沿革 政權建設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推翻清朝政府,成立中華民國,壽安鎮設區公所,以下以自然村分設保甲制度,形成地方政權。
1949年12月蒲江解放,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政。1951年起進行土地改革,貧苦人民斗地主分田地,從此農民有了自己的土地。1953年起,農民相繼成立種田互助組,后在政府指導下成立初級社、高級社。白巖寺村當時是壽安鎮合江鄉新民社,1958年后改為和平公社5大隊,1979年改為插旗鄉11村,1991年插旗鄉合到壽安鎮,11村改為白巖寺村。
壽安鎮二十世紀90年代后期被列為四川省成都市優先發展重點鎮,白巖寺村被列為新城發展和工業發展區 ,從2005年起,1隊、8隊、9隊部分耕地被征用,農戶被拆遷,到2015年底,4、5、6、7、10、11隊共6個隊耕地被全部征用,農戶被全部拆遷安置。2015年底被征地拆遷安置農民轉為城鎮人口1200人,僅余1、3、8、9隊剩余耕地414畝,農業人口1100人,被征地農民16歲以上全部以地換社保。
名人軼事
白巖寺村人杰地靈,勤勞、智慧、聰明、愛國、善良之精神傳承久遠。二十世紀初,袁河壩袁氏家族(現3隊)精英人才袁文卓,曾任江安縣縣長和抗戰名將李家鈺將軍老師。師生愛國精神久久傳頌。
2隊抗戰老兵王明煥1943年遠赴緬甸日寇,勇立戰功。
9隊詹氏二兄弟(詹德俊、詹德安)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積極投身革命,奔赴延安抗大學習,走向抗擊日寇戰場,為人民立下了不朽功勞。
名勝古跡 宗教信仰
白巖寺村和壽安場鎮一樣,歷史久遠,位于詹山邊(現2隊)半山腰的白巖寺廟宇和巖崖大佛造像,建于唐朝 810年,距今1200多年。
白巖寺村民俗沿襲婚喪嫁娶信奉道教。沒有天主教、佛教只是廟會時朝拜許愿偶去。
-
村委核實:
是
-
政策補貼:
否
-
特色產業:
-
適宜:
不詳
-
交通配套:
-
生活配套:
-
10公里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