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東北地區有一種很常見的野生的動物,那就是人們口中的傻狍子,在人們心中,傻狍子似乎擁有著呆萌的外表和傻乎乎的性格,而事實上,傻狍子并不傻.
狍子體長約1.2米,重約30千克,有著細長頸部及大眼睛,大耳朵.無獠牙,后肢略長于前肢,尾短,雄狍有角,雌狍無角,雄性長角只分三個叉.狍身草黃色,尾根下有白毛,尾巴僅2-3厘米,狍愛成對活動,過冬雄狍與二、三只雌狍及幼狍在一起.雄狍角冬天脫落,新角最遲3月開始升長,6、7月長成,此時進入發情期.雄狍用角剝開樹皮并留下前額臭腺的分泌物做為自己地盤的標志.狍通常是雙胞胎.
分布范圍:中國、哈薩克斯坦、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韓國、蒙古、俄羅斯聯邦.
狍子選擇了向南發展的路線.如今狍子是歐亞大陸分布最廣、數量最多的一種中型鹿;得益于對山地環境的適應,它們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生存適應性.在中國,狍子廣布于中部、西南部、西北部和東北部.中國多山,狍子一路沿著山地繁衍生息,從東三省開始,沿著大小興安嶺它們一路向南,從北京的燕山進入太行,穿過河北和山西,到達中部的秦嶺-大巴山系,隨后在橫斷山系進入了毛冠鹿、水鹿等南方鹿種的范圍,最后它們從西藏東南部和云南西部到達緬甸北部——這也是狍子分布的最南端了.而在北部它們的分布更為廣泛,它們沿著烏拉爾山脈跨越西伯利亞、蒙古和朝鮮,并在新疆地區進入中國,分布于北疆區域.但狍子并沒有登上青藏高原,它們僅僅到達了高原的邊緣,在若爾蓋草原山地海拔約3000-4000米的地帶還能看到狍子的蹤跡.
狍子多棲息在疏林帶,多在河谷及緩坡上活動(海拔一般不超2400米),狍性情膽小,日間多棲于密林中,早晚時分才會在空曠的草.
生活在傳言中的傻狍子,似乎總是和糗事掛鉤——據說它遇到危險不知躲避,反倒經常駐足觀看;即便最終逃開,轉頭又會露出一個滑稽的白色屁股;甚至還有老獵戶聲稱在雪地里撿到過狍子……"傻"絕對算不上褒義詞,不過和狍子結合在一起,卻莫名地增添了一分呆萌色彩.
傻狍子真的很傻嗎?
人們常說狍子很"傻",其實,狍子的種種表現,并非是因為它不聰明,而是一些自然反應.
它們會在受到威脅后翹起尾巴,看上去像露出了白色的屁股,其實是為了迷惑敵人的視線,并為同伴發出緊急的信號.在面對危險時,成年的狍子會保護自己的孩子,并用自己來吸引敵人的注意,可稱得上是"舍己為人".
在一段時間內,狍子的生活區域很固定,它們會挑選適合自己覓食和休息的場所,在這里安營扎寨.當它們受到驚擾時,也不會逃得很遠.等到了它認為安全的時候,它就會回到此處.獵人知道了狍子的這種生活習性,便學會了原地不動,等待狍子歸來落入自己的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