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曹泳春,1965年出生,中國農科院教授,果樹專家。1990年畢業于中國農業大學,1995年從事果樹營養學研究,一直深入到農業第一線,理論聯系實際,在全國南北果區建立了1200多個優質高效示范園。發表論文20余篇,著書有《曹泳春務果論》和《果樹營養循環學》。
隨著科學的不斷進步,已由原來最基礎的農家肥,逐漸演變現在的氮、磷、鉀復合肥,的確運用現代科學生產的復合肥給我國的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起著功不可沒的作用。據統計化肥在農業生產成本中占25%-30%以上,每年我國農民購買化肥要支付2400億元人民幣,國家和地方每年為進口化肥支付35億美元折合人民幣238億元。就是由于長期以來大量使用化學肥料,造成肥料的利用率越來越低,土壤有機質嚴重消耗。
一、缺素癥表現明顯
特別是土壤有益微生物日益貧瘠,土壤生態系統嚴重破壞,表現為土壤板結、鹽漬化、重茬、土壤自我修復能力幾近喪失,再加上不發酵的農家肥大量使用,攜帶大量的病原菌蟲卵入地,病蟲害泛濫不得不大量使用化學農藥,造成土壤有益微生物幾乎絕跡,使作物品質急劇下降產量明顯降低,造成惡性循環積重難返。
二、特別是大量施用化肥,造成有益生物的日漸缺乏
使土壤分解氮、磷、鉀及其它礦物元素的能力逐漸下降,肥料利用率越來越低,根據調查顯示當季氮肥最高利用率為25-35%磷肥利用率僅為10%-25%鉀肥利用率為38%-42%復合肥平均利用率為36%-44%其余相當大的一部分養分被太陽蒸騰、土壤固定、隨水下滲流失。同時給農民在投資上造成資源浪費,看不見的經濟損失可想而知,要想解決上述因素一定要從源頭抓起,必須給土壤添加大量的微生物、有機質、才能增加土壤肥力。
因為有機質是活性微生物的糧食載體而微生物又是各種元素需要分解利用的主要工具,所以要想改良土壤,培肥地力,兩者缺一不可。
怎樣緩解和解決這一難題,也是華隆肥業近年來,考慮重中之重的事情,先后聯合中國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中國微生物學會、華中農業大學、河北大學生物工程研究院、南京農大,經過大量的實驗證明:作物要想達到高產、穩產、高品質必須做到有機無機相結合,取無機肥之長,補有機肥之短。取有機肥之長,補無機肥之短,大量元素+中量元素+微量元素+有益微生物即作物必須所需的17種元素缺一不可,全面提高肥料的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