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如何處理秸稈就成了一種農業“頑疾”,自從很多農村地區不允許直接焚燒秸稈之后,關于對秸稈的綜合利用的討論就一直沒停過,從制作飼料到回收制造秸稈家具和餐具等,雖然各種理論層出不窮,但是實際效果卻并不理想。就連一直在農村推廣的秸稈還田,都出現過不少問題。
專家之所以鼓勵秸稈還田,目的是在不產生環境污染的情況下,讓秸稈發揮原本的作用,直接粉碎還田的方法不僅可以減輕農民的工作量,發酵后的秸稈粉末還能做土壤肥料,可以說是一舉兩得。而秸稈還田之所以會引發農民的爭議,主要是因為一旦處理不當就會導致很多問題。幾乎每年都有農民反映,秸稈還田之后,糧食產量不增反降,農村土地也出現了一些問題:因為農村土地沒有經過休耕,秸稈發酵的時間不夠導致土壤肥力下降,影響莊稼出苗率的同時還容易爆發病蟲害。
正是因為秸稈還田存在這些弊端,直到現在很多農民也沒有找到一種能夠完美處理秸稈的方式。事實上,秸稈處理是全世界的農民都要面對的問題,不過在這一點上,也有國家交出了令人滿意的答卷,例如令很多中國農民頭疼的秸稈,到了德國反而成了農業生產中的寶藏,這個國家是怎么做到的呢?
在一眾農業生產模式中,德國的循環農業在全球范圍內都能叫得出名字,德國的循環農業,是將種植業,畜牧業和加工行業有機聯系起來的綜合經營模式,從而讓整個生態鏈形成一種良性循環,基于循環農業的模式,德國農民對秸稈的處理有兩種典型方式。
種養一體化循環
一方面是實現種養一體化循環,秸稈過腹后再還田,德國家庭農場里的小麥秸稈,很大一部分都用來作為牛場的墊料,玉米收獲之后也被打碎青貯作為牛的飼料,產生的牛糞和墊料再統一回收到發酵池發酵。德國畜牧養殖的規模,大多和種植規模相匹配,農作物種植產生的秸稈量,剛好能滿足還田和飼喂牲畜的需求;而牲畜產生的糞污等廢棄物,經過各種處理后生產的有機肥,也恰好可以滿足作物種植所需。
渣料還田
另一方面,德國的秸稈利用還運用沼氣發電,之后將渣料還田的循環方式。德國是沼氣工程發展得比較成功的國家之一,沼氣發酵以青貯玉米、谷物、干草、牛糞等為原料,這些原料主要來源于周邊農場和畜牧養殖場,這樣一來,秸稈既能作為沼氣發電的原料,沼渣還可以作為肥料還田。
以上這兩種產業運作模式,讓經過處理的秸稈還田之后也成了德國發展循環農業的寶藏,這種低開采、高利用和低排放的農業模式,在實現了經濟效益的同時,還起到了保護環境的作用。相比之下,雖然中國的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取得了很大的進步,但是與此同時也伴隨著資源的高消耗和生態環境的破壞,德國的循環農業在中國為啥發展不起來呢?
事實上,循環農業經濟在中國的發展受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國農民在“土地種植—養殖—還田”的環節上出現了脫節,因為土地經營模式的限制,我國的很多種植大戶和大型養殖場都是獨立存在的,很難形成一個完整的生態鏈。看來對中國而言,不管是發展循環農業還是讓秸稈有更好的出路,都需要更多嘗試和努力。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歡迎留言和我們討論。
寄語:
新農業是未來農業發展的趨勢,但新農業也會遇到很多問題,比如規模化、投入、市場、服務等問題。
做農業可以談情懷,但一切以盈利為目的,不然就是扯淡!
很多農業企業做到一定程度總會遇到難以突破的瓶頸,這時候就要學會資本化運作,或者引入新的合伙人,農業要想做大?光靠蠻干是不行的,也許你初期會取得一點成功,但隨著時代進步,終究會淹沒在時代浪潮之下!
企業發展需要戰略型CPU,也就是企業大腦,切記不要再蠻干了!
想要在新農業領域贏得成功,要做好兩件事情:
? ? 一、加大科技投入;
? ? 二、快速商業化運營;
否則就會步入一個坑:做新農業找死,不做新農業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