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波瀾壯闊的農村改革,我國農業現代化的進程不斷深化。這其中,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作為農業經營的關鍵主體,40年來迅速發展壯大,去年底已達到8.97萬家,比世紀初增長2.3倍。
與此同時,組織模式不斷豐富,與農戶聯結日益緊密,龍頭企業正成為帶領農民闖市場、保障農產品供給的重要支撐。鄉村振興大幕已拉開,產業興旺是首要任務;作為重要的引領者,龍頭企業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穩定農業生產保供給 調整產業結構提效益
龍頭企業發軔于上世紀80年代,源動力是為解決農民分戶經營與市場銜接的難題。一路走來,特別是新世紀到來前后,農業產業化得到中央認可迅速發展,龍頭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遍地開花,漸成燎原之勢。
按照市場需求組織生產,龍頭企業能有效帶動農業結構調整,破解農產品買難、賣難問題,對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央因勢利導,成立由原農業部牽頭的全國農業產業化聯席會議,并在2000年認定第一批國家重點龍頭企業。按地域劃分,名單第一位是北京順鑫農業,如今公司已發展成集生物釀造、營養肉食、安全農品、健康地產、生態建筑等于一體的上市公司,在首都農業中地位舉足輕重。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今年下半年以來,穩定恢復生豬生產,著力保障市場供應是當前畜牧業工作的頭等大事。作為農業產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多措并舉保供給,努力提升當地豬肉、雞肉供應量,滿足市民日常消費需求。據統計,2018年,溫氏股份生豬出欄量2229.7萬頭,生豬銷售收入329.4億元,二者雙雙位居全國第一;2019年1-10月,累計上市肉豬1642.43萬頭、肉雞7.36億只,體現了其承擔保供給社會責任的能力。
山東金鑼集團當年與順鑫一同“上榜”。“只有上規模、形成產業鏈的龍頭企業等經營主體發展起來,才能保證技術到位、降低成本、提高質量,最終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金鑼集團董事長郭維世說。
金鑼做好保障工作的主要做法是帶動農戶,他們堅持發展“訂單養殖”,實行最低保護價收購,對農民進行仔豬和飼料供應、生豬回收等系列服務,帶動10多個省市、300多個縣區的15萬養殖專業戶和一大批專業村、養殖場。
在國家政策大力扶持下,龍頭企業迅速發展壯大,涌現出一批主導產業突出、規模效應明顯、組織化程度較高的企業集群。黨的十八大以來,龍頭企業順應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新形勢,逐漸成為優質高端農產品供給的主力軍。
寧夏昊王米業集團圍繞“綠色、健康、安全、營養”的核心理念,積極創新發展,通過建基地、建平臺、聯農戶,精耕寧夏大米品牌,開辟“舉龍頭、壯龍身、擺龍尾,強體、富民、興企”的新模式,實現了寧夏精品大米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為消費者帶去優質大米。
這一進程中,很多龍頭企業將成熟的商業模式和經營理念引入農業,帶動農戶發展既適宜本地資源稟賦,又具有市場潛力的特色產品,助力現代農業產業加速由產品經濟、數量經濟向綠色經濟、品牌經濟轉變,成為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排頭兵。
目前,全國有一億多農戶與龍頭企業簽訂訂單,形成了糧食產業的“新雁陣”;超過50%的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獲得綠色、有機、地理標識等認證,產品數量超過3萬個。
緊密聯結農戶促增收 承擔社會責任助扶貧
離農業最近,聯農民最緊。帶動農民增收致富是龍頭企業區別于一般工商企業的本質所在,也是政府支持龍頭企業發展的初衷所在。
自產生以來,龍頭企業不斷創新優化聯農帶農機制,帶動農戶數量越來越多,增收效果越來越明顯。從最初簡單的產品收購,發展出訂單合同、合作經營、股份合作等方式;從讓農戶掙薪金、收租金、得售金,發展到享返利、分股金;從帶動農民對接市場,發展到提高農民自我發展能力,帶動農民進入新產業、發展新模式。
新希望集團的協同產業鏈模式就是其中的好做法。為保障農戶利益,一方面集團與農戶協同,向其提供種豬、飼料,提供養殖技術、金融擔保服務,以及后期收購與屠宰加工、銷售服務;另一方面與交易伙伴協同,形成穩定的供應鏈。對農民而言,擴大了規模,降低了風險、提高了利潤。
2018年兩會期間,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正式發起“10萬綠領新農民培訓計劃”,計劃利用5年公益培訓10萬新型職業農民,為鄉村振興戰略提供人才支持。
截至目前,新希望集團已在山東、江蘇、四川、北京等地創建了七大特色培訓基地,在全國25個省的330余個縣完成了1100余場培訓,培訓人數3萬余人,培訓涉及養殖種植、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產業經營、創新創業等多個方面。
針對今年養豬行業面臨的困境,新希望集團提出建立科學有序的7級防控體系,并制定“三全”產業鏈升級戰略和3年2500萬頭生豬產能升級戰略,推動自身及全行業升級,帶動農民脫貧致富。
打贏脫貧攻堅戰,產業扶貧是關鍵。近年來,廣大龍頭企業積極響應中央號召,以產業扶貧為重點,通過托管代養、培育產業、創造就業、吸收入股、服務支持等方式,積極帶動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深入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逐漸成為產業扶貧的重要貢獻者。
大北農集團的新型養豬模式不僅能夠快速擴大自身,更能夠與產業扶貧的目標相得益彰。比如大北農集團選定在貴州省黔南州扶貧重點區域獨山縣貧困鎮,實施“公司+基地+扶貧戶”項目。按精準扶貧投資收益分紅扶貧模式,出資建設扶貧肉豬養殖基地,單個基地2017年上市40000頭肉豬,整體年可上市肉豬40萬頭,扶持12000戶貧困戶脫貧、800個農戶就業。通過實現“政府引導、企業經營、銀行扶持、貧困戶受益”四維一體的創新發展模式,將政府、龍頭企業、農戶受益組織在一起。
截至2018年底,以龍頭企業為主體的農業產業化組織輻射帶動超過一半農戶,農戶年戶均增收超過3200元;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與國家級貧困縣合作創建綠色有機基地超過1300萬畝,直接帶動建檔立卡貧困戶超過9700家;832個國家級貧困縣共培育市級以上龍頭企業1.4萬家,這些企業更是直接對接貧困戶,幫助他們脫貧致富。
在帶領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和廣大農戶抱團發展中,在帶動貧困戶脫貧致富中,龍頭企業也在不斷聚集產業要素,構建起龍頭企業、新型經營主體和農戶分工明確的體系,形成了培育一個企業、壯大一個產業、致富一方農民的格局。
打造現代農業促轉型 推進三產融合展活力
長期以來,龍頭企業是引領農業科技創新、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借助農業科技水平迅速提升的東風,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創新機制靈活、研發針對性較強、成果轉化率較高的優勢,將產學研、農科教集于一體,推動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強,并帶動產業鏈各主體打造完整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河北雪川農業通過馬鈴薯產業鏈,建立起以政府組織為監管、雪川農業為紐帶、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為基礎、雪巖農業聯合社為利益聯結分享平臺的馬鈴薯產業聯合體。投資7000萬元建成總儲量8萬噸的現代化倉儲庫,免費提供技術管理和倉儲業務,使得當地的馬鈴薯產業鏈日趨完善,成為助農增收的特色產業。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結構升級、消費方式變化以及信息技術快速發展,龍頭企業積極踐行產業融合發展理念,推動農業與文化旅游產業“聯姻”、與“互聯網+”深度結合,發展休閑農業、創意農業等新興產業,拓展電子商務、網絡互聯等新興業態,成為鄉村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引領者。
總部位于湖北武漢的周黑鴨打造的“觀光工廠”,使傳統工業企業展現出新的生機和活力。5G體驗、加工流程動畫展示、主題玩偶……這些不僅提高了經濟效益,擴大了產品和品牌影響力,還豐富了旅游產品、完善了旅游產業鏈條,是工業和旅游業轉型發展的方向之一,也是農產品加工廠、食品加工廠走向三產融合的重要選擇。
到去年底,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同比增長超過15%,擁有研發科技人員超過60萬名,近三成的龍頭企業科技研發投入占年銷售收入的比重超過1%;超過四成的龍頭企業建有專門研發機構;1/8的龍頭企業獲得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稱號。同時,超過4成的省級以上重點龍頭企業通過互聯網渠道開展農產品銷售,互聯網銷售收入同比增加15.64%;1/6以上的龍頭企業發展休閑農業等。
黨的十九大作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部署,鄉村振興首在產業振興。為此,今年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支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鼓勵發展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帶動、農民合作社和家庭農場跟進、小農戶參與的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多元融合主體促進產業融合發展。
持續用力,久久為功。面對新時代的新機遇新挑戰,需要繼續堅持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釋放龍頭企業發展活力,堅持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堅持以農為本理念,堅持發揮政府引導作用,為構建新時代鄉村產業體系、夯實鄉村振興產業支撐注入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