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城鎮化進程加快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在國家多項助力農村發展的政策支持下,農村流通網絡體系不斷完善,運行效率和服務質量顯著提高,取得許多卓有成效的經驗。但是,面對農村居民不斷升級的多樣化需求,流通網絡體系仍面臨一些問題,需要進一步加強建設,提高經濟發展質量。
健全農村流通網絡體系的做法
1. 良好的頂層設計,出臺完善農村流通網絡體系政策“組合拳”。為促進農村流通網絡體系建設,商務部在《國內貿易流通“十三五”發展規劃》《關于進一步加強農產品市場體系建設的意見》等文件中,強調加大對農產品流通基礎設施的投入,建設不同層級、布局合理的農產品公益性市場體系,完善城鄉雙向流通體系。與此同時,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電子商務發展,將“電商扶貧”列為精準扶貧十大工程之一, 在《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實施電商扶貧工程”,在此基礎上, 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農村電子商務加快發展的指導意見》,加大對農村電商發展的支持和引導;商務部等19個部委聯合發布《關于加快發展農村電子商務的意見》以及《推進農業電子商務發展行動計劃》,從培育多元化電子商務市場主體、加強農村電商基礎設施建設、營造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環境等方面提出具體舉措。
2. 推進流通現代化水平提升, 提高農村流通網絡體系運行效率。為促進信息技術、物流新技術應用,促進農村流通質量提升,農業部、商務部等主管部門,先后出臺《農業電子商務試點方案》《“互聯網+”現代農業三年行動實施方案》等文件,推進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全球定位系統、地理位置服務、電子標簽、移動支付、虛擬現實等新技術的普及應用和推廣;同時積極推進農村現代流通方式創新,鼓勵大型流通企業通過建立供應鏈管理系統(SCM),實現供銷存、人財物的集成化統一管理,提升企業內部信息化應用水平。
3. 加大標準的制定和修訂力度,提高農村流通網絡發展質量。為提高流通效率、實行流通企業降本增效,圍繞商貿物流、電子商務、農產品冷鏈、居民生活服務等重點領域,商務部等部門發布《商貿物流標準化行動計劃》,并會同10部門發布《關于推廣標準托盤發展單元化物流的意見》,提升物流標準化程度,促進流通運行質量提升;在此基礎上,為推動農村電商的發展,商務部等部門相繼出臺《農村電子商務服務規范》和《農村電子商務工作指引》等文件,積極發揮電商在完善農村流通網絡體系中的引領作用;并制定服務規范、交易規則、信息化自動化技術應用等方面的管理標準和技術標準,開展標準化試點,以點帶面, 提高農村流通規范化程度,通過強化標準執行和規范運營,遏制假冒偽劣商品進入農村市場,從而提升農村流通質量。
健全農村流通網絡體系的成效
1. 農村流通網絡覆蓋更加全面、流通設施供給水平全面提升。以城鄉統籌為出發點,通過完善城鄉交通網絡建設,形成以公路、高鐵為主的新型交通網絡,提升農村流通基礎設施便利化水平;在此基礎上,加快農村地區商業網點建設,鼓勵和引導大型流通設施中心進駐農村地區,同時加大對貧困地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和革命老區商貿市場建設的支持力度,促進商務、供銷、郵政等各方面資源整合,完善流通功能、優化流通網絡布局,提高農村流通網絡服務能力。
2. 農村流通主體現代化水平顯著提升,流通網絡體系供給質量全面改善。充分運用技術進步紅利, 著力提升流通企業現代化水平,同時注重培育新型農村流通主體,創新流通運行方式。主要表現在:一是大型國內流通企業在信息化技術應用、物流配送以及品質管理等方面不斷創新,將流通網絡延伸到農村鄉鎮,以“渠道下沉”的方式拓展在農村地區的網點布局,增加連鎖超市、連鎖便利店的門店數量, 推進農村流通體系向規模化、標準化提升,提高農村居民消費質量。二是以農村龍頭企業為帶動創新流通模式,吸引農民經紀人、農產品運銷大戶、農村流通合作組織等多種市場主體參與,采取產銷一體化模式、展示展銷模式、產品直銷模式、農商對接模式、農超對接模式等,促進供需雙向信息暢通,為農產品銷售提供多種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從而釋放消費潛力。
3. 農村電商發展迅速,促進城鄉雙向流通渠道暢通。隨著國家對“電商扶貧”支持力度加大,農村電商迅猛發展,主要表現為:一是大型電商平臺紛紛在農村設立電商服務站,使網絡購物在農村地區快速普及,提高居民消費便利度。二是各類農產品批發市場自建網上交易平臺或利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開展網上經營,推進農村流通組織創新。三是“淘寶村”等新型流通模式大量涌現,豐富了農村流通主體內容,更好地推進農產品上行, 增加農民收入來源,目前全國淘寶村3202個,淘寶鎮363個,提升了商業網點密度、促進了城鄉雙向商品流通,充分顯示農村電商在滿足農村居民消費需求和促進農產品銷售方面發揮的巨大作用。
面臨的問題
1. 建設農村流通網絡體系政策實施效果未能完全顯現
由于農村流通網絡體系建設涉及多個行政主管部門,政策措施有交叉之處,而且各地情況千差萬別,對政策的理解和執行尺度有差異,導致國家有關部門出臺的許多政策措施,在執行過程中落實力度有差異、實施效果有偏差,一些優惠政策未能達到預期效果,使各地農村流通網絡體系建設水平有較大差距,并且由于各地在提升流通現代化和標準化方面的觀念和認識程度不同,導致具體執行效果不同, 各地在新一輪完善農村流通網絡體系過程中進度不一,存在各種差異。因此亟需建立統一協調機制, 對政策措施進行集中督辦,對執行效果進行及時評估,并結合各地實際情況,適時調整政策措施,使政策更好落地,從而進一步完善農村流通網絡體系、提升農村流通運行質量。
2. 網絡末端配送體系有待完善
盡管農村流通網絡體系已較為完善,但是在末端配送方面仍顯不足,流通效率不高,“最后一公里” 現象較為突出。目前電商物流配送體系基本覆蓋鄉鎮地區,但在鄉鎮與村級之間無法實現有效接駁, 經常出現貨物損失、旺季爆倉等現象,影響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質量。而且由于配送網絡干線與支線之間的連接不暢,阻礙了農產品上行效率,降低了生鮮農產品銷售的時效性,使農村“淘寶店”網上銷售農產品受到較大影響。
3. 流通網絡體系運行質量有待改善
由于地區間經濟發展不平衡, 導致農村流通網絡體系健全程度有差距,尤其是中西部地區流通基礎設施現代化水平不高,倉儲、冷鏈物流和交通設施相對落后,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流通效率。而且由于農村流通主體以個體經營的中小流通企業為主,普遍規模較小、實力不強,缺乏把控商品質量的能力和有效手段,給了假冒偽劣商品進入農村市場以可乘之機,擾亂了農村消費市場秩序, 損害了農村居民消費積極性。
發展建議
1. 構建農村流通網絡體系多層次政策體系
近年來,財政部、發改委、商務部、農業部等部門出臺多項政策措施扶持農村流通網絡體系建設,但是由于地區發展不平衡,尤其是東中西部農村地區發展狀況差別較大,導致各地方在貫徹執行政策力度方面有差異,因此建議在國家部委層面設立部際聯席會議的基礎上,在省、市和縣三級出臺配合措施,建立政策措施實施網絡體系,從財政、稅收、信貸及土地減免和交通便利等多個角度完善農村流通網絡體系。具體做法:一是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對農村流通體系發展戰略、重大政策、監管重點領域進行綜合協調,避免政出多門、重復檢查等,形成部門扶持政策、監管措施聯動機制;二是對現有農村流通網絡體系政策進行效果評估,及時調整各類政策,更好地引導農村流通市場發展;三是建立大型流通企業城鄉共建機制,對農村店的進貨渠道、商品品牌和質量加以鑒別,阻止不合格商品流向農村市場,并進一步加大質量監督力度,增加檢查頻次、擴大檢查范圍,并加大處罰力度,強化農村個體經營流通主體的責任意識。
2. 完善流通法律法規體系
我國在市場流通領域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包括汽車銷售、拍賣等,但是與發達國家相比,流通法律體系還有待進一步完善,以便更好地提高消費質量。具體來看, 需要在市場準入、商品流通標準化及價格管理等方面,制定系統的法律法規,建議借鑒美國、日本和韓國等國,出臺類似《農業公平交易法》《易腐農產品法》《批發商和牲畜圍場法》等;日本有《中心市街活性化法》《批發市場法》等;韓國有《流通產業發展法》。二是健全規范市場流通主體行為的立法,加大執法力度、強化監督管理,嚴厲打擊假冒偽劣產品在農村地區的制造、運輸和銷售,維護市場流通秩序,營造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環境。
3. 健全農村末端配送體系
為提高農村地區現代化設施水平,尤其是加大中西部農村地區流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要重點提高先進運輸工具、現代倉儲設施、物流裝卸加工設備等的投入和使用率;增加現代信息技術設備的投放,著重加大市場信息收集系統、物流運輸跟蹤信息系統等的安裝和使用,進而提升末端配送服務質量。建議依托郵政和供銷社在農村商貿流通中的主體作用,將眾多小型、分散經營的流通企業進行聯合,以郵局快遞點為節點,構建多層次、規模化的農村物流配送體系。在配送方式上,可以在鄉村與城鎮間進行物流銜接,開展城鄉快遞合作業務,引入公交公司進行聯合配送;也可以采取供銷社與村民合作,進行包裹送達與收取快件等。
4. 提高農村流通企業經營能力
通過政策性引導和優勢互補規劃等,將優勢流通企業引入到農村地區,進行定點幫扶和技術輸出,在市場準入、規范的標準化運營、質量安全監督和誠信體系建設方面提供指導,開展業務培訓,提高農村流通從業人員素質,轉變經營意識,推動農村流通企業經營水平和能力提升, 從而提高運營質量,改善農村消費環境,提升農村居民消費質量。
作者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
文章來源:《中國發展觀察》2019年第2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