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農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種子的改良史。
??育種瓶頸
種子企業對科研戰略趨勢的預判與選擇,決定著種企的生死存亡。
過去 100 年,玉米育種有效的培育了雜交種,今天雜交種的產量看似已接近極限,時不待人,顛覆性品種的選育難度讓多少人絕望。未來幾十年內,玉米育種的突破取決于有用和獨特的遺傳多樣性。
眾多研究表明,我國玉米種質遺傳基礎相對狹窄,能有效利用的資源相當貧乏,已成為阻礙玉米育種突破的主要瓶頸。
對于育種者來說,選育優良自交系的原始材料最重要,如果育種的基礎群體選擇失誤,沒有任何方法能讓你取得成功,一切努力都沒有了意義。
培育新品種,要從選系做起,要考慮的不僅是植物本身的生物學指標,還要考慮綜合性狀,生態適應性以及社會人文環境。
親代傳遞后代的是遺傳因子,而不是性狀本身。縱觀全球,在眾多的自交系中,有用的自交系選育頻率為 0.01%,約萬分之一。組配一個優良的雜交種是困難的,但要選育一個優良自交系更困難。
超越,不僅要超越別人,更要超越自己。超越,不僅是否定別人,更要否定自己。今天偌沒有重大育種理論的突破,和關鍵性基因的發現,品種很難在短期內有所突破。毫無疑問,種質資源是玉米育種的物質基礎,種質資源的創新是當代玉米育種攻關的核心。
愛迪生無疑是偉大的,但它選擇了直流電方向,最終敗給了交流電,選擇要大于努力。瓦特改良蒸汽機,他只是一位普通的修理工,從修理一臺紐科門蒸汽機起步,開始改變世界。
B73 是美國育種家于 1972 年選育,迄今為止最為成功的自交系,為種業創造了數百億美元的效益。
一個雜交種的配合力與其父母本的遺傳基礎有關。從進化的角度分析,遺傳改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我們卻老要急出品種,還要有所突破,只能老系重用,改來改去,重復選育,導致今天市場品種嚴重同質化。
眾所周知,利用野生資源材料是品種改良,創造新種質的一條重要途徑。我國的小麥、水稻都是利用這條途經給人們帶來了巨大的效益。
蜜蜂盜蜜,卻使百花盛開。植物育種是一門基礎深厚而迅速發展的學科,是一個永恒的課題。
??鷹雀之爭
松遜竹秀,竹輸梅香,萬物亦難盡兼。
市場經濟是人類迄今為止最有效的經濟模式。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趨勢下,種業國際化乃大勢所趨。
過去幾十年,中國種子市場從農民選擇品種到市場選擇品種,從國家審定到企業綠色通道審定,無疑是歷史性的進步。
從品種性狀及遺傳背景看全國市場玉米品種的推廣,品種大量審定,表面是品種更新了,但基礎血緣更新十分緩慢。
通過改良株型來提高品種的耐密性,進而提高產量,被證明是一個行之有效的途徑。這種趨勢正迅速的影響全國主要玉米種植區的育種目標和生產走勢。
今天玉米籽粒的商品品質和抗倒性已被做為重要的育種指標。晚熟型品種已受到市場制約,早熟密植型逐步被市場認可。我們經過幾十年的品種大躍進,目前國內現有種質基本上都得到了廣泛的鑒定和應用,沒有突破性種質創新實例。
少數骨干自交系的過度重復利用,常用玉米自交系派生現象嚴重,稍加改動利用的情況眾多,目前我國常用的骨干系平均遺傳距離在 0.3% 左右。導致雜交優勢減弱。
2000 年以來,中國對 P 群、塘四平頭、旅大紅骨、蘭卡斯特、改良瑞德群的改良已基本結束,如果沒有創新的種質介入,已很難在現有的基礎上取得進步。
展望未來,任重道遠。今天我國的玉米育種應用基礎研究明顯滯后,低水平重復嚴重,育種單位小而散,相互合作很難,形成了大單位小作坊,小單位大目標,盜竊式育種,套包式營銷,種子瘋狂賒銷,傾銷等市場大亂局。
另一方面,跨國巨頭公司影響加劇,使市場競爭更加激烈,其品種審定數量市場占有率都在穩步增加,使今日的種業寒冬市場更加多元化,復雜化。巨頭公司已在品種,品牌,育繁推全產業鏈收割發力。
透過迷霧看本質,中國大多種企與世界大種業公司有著結構性的差距,普遍存在著 5 個問題:
1)企業規模小,育繁推脫節,資金不足。
2)家族式公司后續無人。
3)沒有科研套來套去。
4)管理混亂,科研滯后,品種不少,都賣不好。
5)公司挺大,戰略也好,曾經輝煌,今日往前走不了。有錢沒有好品種。
從國家層面分析:
1)我國應堅定的推進實施品種登記制度,提高種子公司注冊資格。
2)建立國家種業基金、和協會,保證行業健康發展。
3)我國農業管理部門眾多,但沒有一個部門和個人負責中國種業宏觀戰略發展的研究,開展種業戰略研究可以引導市場走向,把握未來發展,便于調整政策制定,營造公平健康市場環境。
企業有問題是企業的事,行業有問題是國家的事。我國的種質資源絕大部分在國有農科校手中,種子企業最大的發展難題是種子研發的高風險性,研發最終結果與資金人力投入沒有正相關系,眾多事實證明,無論育種者投入百萬,千萬,上億的經費,結果仍然難以預料和把握。
種子科研結果受技術的發展,市場需求的變化,自然變化,政策變化,育種種質資源群體選擇失誤等因素影響,成功漫長且無期。你投入研發的時間越長,分離的材料就越多,難度和風險就越大,總是今年有希望,明年又失望。
企業不育種是等死,育種是找死,被打死卻與自己無關。
今天種子市場已步入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時代,美國的種糧價比是 1:50,中國的種糧價比是 1:5,種子不光難賣,賣了也不掙錢。不掙錢你拿什么去參與全球競爭。
低價位的市場使種子產業鏈變得脆弱,沒有利潤,一切都是空談。種子低價的主要因素有 6 點:
1)市場種子總量供大于求,品種同質化嚴重。新品種推出過快過多。
2)市場管理失控,套包轉基因泛濫。
3)生產基地不穩定,掏地溝嚴重。
4)庫存種子太多,不賣不行。
5)銷售網絡混亂,下移到村屯,價格難控。
6)經銷商營銷難度加大,選擇品種余地多,種企批發價格受限,新審品種無人問津。
問題多如牛毛,看似無解,其實你的困難就是與別人的差距。
從育種目標確定到種質資源群體選擇,再到突破性品種選育成功,是企業必須要闖過的死亡之谷。注定是一個漫長艱辛的過程,需要數年乃至十年百年的轉換和推動,夢想投機取巧是不現實的。
顛覆性的創新,失敗是必然的,成功是偶然的,每一次成功背后,一定有無數次的失敗。
2020 年,全球新冠病毒大暴發,未來發展尚難預料,可以確定的是全球經濟在衰退,全球政治格局在加速重組。
中國種業正處在前所未有的百年大變局之中,我們經歷了品種井噴,價格大戰后,正進入質量,規模,品牌等全方位的競爭。市場競爭就是企業的競爭,企業的競爭就是品種的競爭,品種的競爭就是科技的競爭,育種創新能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是企業的護城河。
企業要有長遠眼光,要有全球視野,要建立現代企業機制,整合資源,從而實現科研的高投入與高產出的良性循環。
要根據市場需求確定育種目標,堅定的推進商業化育種之路,從而做強整個產業鏈。這樣才能無論市場風云如何變換,我們也能立于不敗之地。
種子產業在世界上擁有巨大的發展潛力,關系到國家整體戰略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目前我國種企要擴大規模,降低生產研發成本,現實的問題就是必須借助農業已外的公司資金支持,才能完成產業升級,靠內部整合恐失去市場戰略機遇期。
當人類社會處于封閉時代,各國制定產業發展戰略都是以自己國家為出發點,而今天則必須是以世界為出發點,你自己的五十強種業與世界比一個都不強了。我們要把自己放在全球一體化的定位和分工之中。
世界農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種子的改良史,中國種子公司今天更明智的選擇應該是先立足中國,堅定的走專業化道路,待機再謀逐鹿世界。
編輯|智種網NOVOSEED)
來源|易寶作物科學
作者|趙洪軍(已授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