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尹家鄉新
農村記者看到,上萬公斤的胡蘿卜在村內滯銷,而且有不少開始長芽,再賣不出去就得扔。貧困戶鐘偉看著自己家堆滿窖的胡蘿卜直撓頭。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尹家鄉新農村因其盛產胡蘿卜成為了遠近聞名的“胡蘿卜第一村”,與之成為對比的是,尹家鄉同時也是網上有名的“胡蘿卜銷售第一難”。地窖里近2萬多斤的胡蘿卜不少已經開始長芽卻遲遲無人問津。
?
上網告急!為了解決村里的窘境,沈北新區有關部門幫村民忙著上網發布求購信息,通過微信等方式開展了“愛心大團購”活動。遼寧服務業主管部門也啟動了應對機制,積極組織省內大中型農產品流通企業赴現場采購胡蘿卜。新農村黨支部書記佟家文說:“沒想到咱沈陽人這么熱情,超市和各單位食堂紛紛前來‘愛心采購’,3月份以來已經賣出去200多萬公斤。”
?
記者在采訪中得知,“胡蘿卜第一村”的“賣難”已經不是第一次出現了,2007年和2012年都出現過類似情況,只是今年問題更加突出。光靠“獻愛心”能解決長久之計嗎?
?
就在新農村里,村民段立權卻做著給外地胡蘿卜“美容”和冷藏的生意。他說:“這一車車裝的都是福建發來的新胡蘿卜,人家的胡蘿卜一根根又立整又干凈,到批發市場都能賣到每公斤3元,可咱村的胡蘿卜0.3元一公斤都賣不動。我曾給咱村做過銷售代理,知道咱村的胡蘿卜好吃又有營養,可惜賣相不佳,加上前些年村民‘蘿卜
土地出租快了不洗泥’的短視做法傷了代理商。”沈陽蔬菜流通協會會長何立興印證了這種說法,他認為這兩年頻繁出現“賣白菜難、賣蘿卜難”,都和
農民傳統種植的慣性有關,不看市場變化,不問銷售渠道,不善產品升級,因此經不起氣候災害和價格周期波動。
?
胡蘿卜種植大戶佟希信也盼著改變。他家5個縱橫過丈的大窖里堆積如山的20萬公斤胡蘿卜,一根也沒賣出去。因為村里說了,有來“獻愛心采購”的,就讓貧困戶先賣。佟希信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租金1000元,加上胡蘿卜種子、人工費等費用,成本得2500元左右,隨著去年天旱胡蘿卜減產,每公斤胡蘿卜成本價就要0.8元。“現在基本是給錢就賣!”佟希信心里上火。他說,今年可不能再這么種了,要是發展訂單
農業該多好,他情愿多花錢施有機肥,確保胡蘿卜的品質,賣上好價錢。
?
佟希信和沈北新區政府副區長張文國想到一塊去了。張文國認為發動各界“獻愛心”只能解一時之渴,想要真正解決問題,調整
土地流轉種植結構是根本出路。沈北新區是全國著名的農產品深加工基地,引導農民與農產品深加工產業鏈對接有地利優勢。政府不能干預市場,但可以幫農民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為農民和買家架起產銷溝通之橋,引導農民進行種植結構升級,從根本上解決胡蘿卜滯銷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