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8歲的丁春洪是寶應涇河鎮涇河村一位普通的村民,由于家庭需要,他長期出國勞務。父親年紀大了,家里的一畝三分地只能交給妻子一個人。但是因為孩子要讀書,妻子只能每次抽空回家照顧田地,這樣一來二去,不僅田地沒有照顧好,還影響了孩子的生活起居,導致成績下滑。當村里提出土地流轉時,丁春洪二話不說,把家里的7畝地交由村集體代辦統一發包,租金每年能拿到幾千元。
大膽創新 實行土地流轉
早在2000年,丁集、翁莊與原涇河村合并,成為了現在的涇河村,共18個自然生產組。由于沒有資源優勢,底子薄,村級債務達100多萬元。如何解決?村兩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從電視、報紙等報道中,該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馬錦明看到了一個關鍵詞:土地流轉。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勞動力出現大量轉移,田地基本都是老年人或者婦女耕種,有點力不從心。何不充分利用好有限的耕地資源,把零散的田地連起來,把長期外出又不耕種的土地流轉過來,實現耕地集約、高效利用,這樣既能節約耕地資源,又能提升農業效益,而且還能解放勞動力,讓農民有精力去創業和外出務工。于是,2009年,村里開始著手土地流轉工作。
修民心路 增強信任感
“剛提出村里土地流轉事情的時候,有一些村民不能理解,他們覺得如果田交給集體了,年底能不能分紅要打個問號。”馬錦明告訴記者,由于缺乏信任,在征求意見環節中遇到了一些困難,大家都心存顧慮。怎么辦?難道就這樣放棄?該如何打消村民的顧慮?這時候,一件事情的發生,讓馬錦明看到了一絲轉機。
因為經濟等原因,村里一直沒有修主干道,交通不便利,因此村民怨聲很大。何不以此為突破口,增強信任感呢?馬錦明立即跟鎮主要領導匯報了村里情況,并得到大力支持。通過國家通達工程的政策和在外鄉賢的幫助,最終投入140多萬元,修建了長4.46公里的場東路。這條民心路的修建,讓村民對村兩委的看法發生了轉變,重拾了信任。
增收致富 農民笑開顏
在村民的認可和支持下,2009年,村里對8個組的1000畝土地進行了流轉,當看到一張張到手的錢,村民臉上樂開了花:“自從將土地流轉出去后,省心多了,我們坐在家里也能拿到錢,生活有了基本保障。”
嘗到土地流轉規模經營的第一塊“蛋糕”的甜頭后,2010年,村里流轉4個自然組的土地;2013年又組織農民流轉土地80畝……除了土地流轉,村里還積極爭取土地平整、爭項掛鉤等項目的實施,“2009年至今,通過對老莊臺、老谷場以及溢出土地的改造,新增耕地面積280畝,加上土地流轉,一共盤活了村里2080畝土地,增加集體收入200多萬元。”馬錦明告訴記者,通過做“土地”這篇文章,推動了村里規模種植經營,在帶給農民增收致富的同時,村集體經濟也得到了壯大。
“土地流轉不僅形成了規模效應,而且讓很多村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投入到二三產業中,拓寬了增收致富的渠道,切實增加了農民收入。”談起土地流轉帶來的效益,馬錦明感觸頗深,農村土地流轉助推了農業產業加快發展,使土地在合理流轉中產生了較大的價值,實現了農民收益和土地效益的雙贏。“今年,我們還將增加土地流轉面積,讓農民嘗到更多的甜頭。”
來源中國寶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