鷯哥,鷯(讀liao,二聲)哥叫聲響亮清晰,能模仿和發出多種有旋律的音調,因此常被誤認為是八哥,被人籠養。體形較大,體重165-258克,體長234-304毫米。全身大致為黑色具紫藍色和銅綠色金屬光澤。特征為頭側具桔黃色肉垂及肉裾,雌雄相似。
鷯哥是雜食性動物,吃各種昆蟲、植物種子及醬果,嗜吃野果。果樹上的果實成熟期間,尤其是無花果或類似多果肉的果實成熟季節,常和其他嗜吃果實的鳥類大群光臨。也兼吃昆蟲,如蚱蜢、白蟻等。
鷯哥主要生活于開闊的田地邊緣或郁密的常綠闊葉林的林緣處,尤常見于林緣及林間小面積的開闊地上在森林的中心少見,大多三五成群地聚集在果樹上覓食,不常單獨活動。常見其與椋鳥和八哥混群,在長滿花果的樹冠上又唱又跳。善鳴叫,鳴聲極富音韻,由低而粗厲的咯咯聲至輕快如鈴的吹哨聲,無所不能,還會仿效其它鳥的鳴叫。
原產地:不丹、文萊、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和越南。
區域滅絕:孟加拉國。
鷯哥飼養簡單,可養在大型竹籠中觀賞。籠內配備口小肚大的鼓形食杯。它的食性雜、食量大。主食喂以炒米拌蛋,輔以瘦肉、昆蟲和香蕉等水果。每日供其水浴。冬季要讓它多曬太陽,室溫不能低于5℃。鷯哥在人工飼養下也能繁殖,但需成對飼養在較大的房籠內。籠內置35×25×30厘米的人工木質巢箱,巢箱上方開洞,并放些細枝、柔草,供其營巢。鷯哥發情時,精神興奮,活動增多,雄鳥鳴聲更為嘹亮。雌鳥表現雙翅下垂,身體抖動打蓬,同時發出“吱吱……”輕叫聲。經過一番追逐歌舞,最后達成交配。交配后,雌鳥即有銜草到人工巢箱營巢的現象。繁殖情況同野生相似。雌鳥每隔1-2天產1枚卵,每窩產卵2-4枚,主要由雌鳥孵化,雄鳥有時也進巢,但主要為護巢。經16天左右,雛鳥出殼。雌、雄鳥均育雛。育雛飼料以昆蟲為主。繁殖鳥的飼料,在未配對前主要增加魚肉漿飼料,并在粉料中增加熟雞蛋、鈣質、維生素等;出雛后,則增加昆蟲類,以供育雛。雛鳥生長很快,1個月后就能獨立生活。成鳥體質好的還會產第2窩卵。鷯哥善于學舌,不用捻舌可學人語。每天清晨在安靜處,教以發音清晰的響亮詞語,并在每次喂食時重復多次,它一般幾天就能學會。鷯哥怕冷,冬天要注意保暖,溫度不可低于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