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門土地

            水土流失現狀

            水土流失是指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特別是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經營,使土壤的覆蓋物遭受破壞,裸露的土壤受水力沖蝕,流失量大于母質層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質流失,終使巖石暴露。

              1 ? 水土流失現狀

                1.1 ? 一、水土流失的含義

              ?
                水土流失是指人類對土地的利用,特別是對水土資源不合理的開發和經營,使土壤的覆蓋物遭受破壞,裸露的土壤受水力沖蝕,流失量大于母質層育化成土壤的量,土壤流失由表土流失、心土流失而至母質流失,終使巖石暴露。
              ?

                1.2 ? 二、全國水土流失現狀

              ?
                總體狀況
              ?
                根據全國第二次水土流失遙感調查,20世紀90年代末全國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其中:
              ?
                水蝕165萬平方公里;
              ?
                風蝕191萬平方公里;
              ?
                在水蝕和風蝕面積中,水蝕風蝕交錯區水土流失面積為26萬平方公里。
              ?
                水蝕現狀
              ?
                全國水蝕總面積165萬平方公里,不同強度等級的面積:
              ?
                輕度83萬平方公里;
              ?
                中度55萬平方公里;
              ?
                強度18萬平方公里;
              ?
                極強度6萬平方公里;
              ?
                劇烈3萬平方公里。
              ?
                風蝕現狀
              ?
                全國風蝕總面積191萬平方公里,不同強度等級的面積:
              ?
                輕度79萬平方公里;
              ?
                中度25萬平方公里;
              ?
                強度25萬平方公里;
              ?
                極強度27萬平方公里;
              ?
                劇烈35萬平方公里。
              ?

                1.3 ? 三、水土流失特點

              ?
                我國山丘區面積廣大,降水時空分布不均,放牧墾殖歷史久遠,加之近年城市化和開發建設項目擴展,進一步加劇了水土流失,使水土流失成為我國頭號環境問題,主要特點表現在:
              ?
                分布范圍廣、面積大。據全國第二次遙感調查,水土流失總面積356萬平方公里,其中水蝕面積165萬平方公里,風蝕面積191萬平方公里。水土流失主要發生在山區、丘陵區和風沙區,在平原區和沿海地區也局部存在。
              ?
                侵蝕形式多樣,類型復雜,治理難度大。水蝕、風蝕、凍融侵蝕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蝕相互交錯,成因復雜。西北黃土高原區、東北黑土漫崗區、南方紅壤丘陵區、北方土石山區、南方石質山區以水蝕為主,局部伴隨有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蝕;青藏高原以凍融侵蝕為主;西北風沙區和草原區以風蝕為主;西北半干旱的農牧交錯帶是風蝕水蝕共同作用區,冬春兩季以風蝕為主,夏秋兩季以水蝕為主。土壤流失嚴重。據統計,我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長江流域年土壤流失總量24億噸,其中中上游地區達15.6億噸;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區每年輸入黃河泥沙16億噸,特別是內蒙古河口鎮至龍門區間的7萬多平方公里范圍內,年平均土壤侵蝕模數達10000噸/平方公里,嚴重的高達3~5萬噸/平方公里,該區輸入黃河的泥沙約占黃河輸沙量的一半以上。
              ?

                1.4 ? 四、防治措施

              ?
                依法行政,不斷完善水土保持法律法規體系和監督執法體系,強化預防監督,堅決遏制人為水土流失。同時,通過法律執行,切實保障治理開發者的合法權益,把水土流失的防治納入法制化軌道。
              ?
                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從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高度,著眼于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努力做到以良好的水土保持生態系統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既要依靠廣大群眾積極開展綜合治理,更要遵循自然規律,采取多種措施,創造條件,注重發揮生態的自我修復能力,依靠大自然的力量加快植被恢復和生態系統改善。
              ?
                繼續堅持已有的成功經驗,大力推行以小流域為單元、綜合防治的技術路線和關鍵措施,抓好示范,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加快水土流失防治進程。
              ?
                堅持科技進步,加強水土保持科學研究,不斷尋求更能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高土地生產力的措施,搞好水土保持科學普及和技術推廣工作,大力應用遙感、地理信息系統和全球定位系統等高新技術,建立全國水土流失監測網絡和信息系統,努力提高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的科技含量。
              ?
                進一步深化水土保持改革,不斷完善和制定優惠政策,建立健全適應市場經濟的利益驅動機制,鼓勵支持廣大農民和全社會各界人士,積極參與治理水土流失。
              ?
                加大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堅持國家、集體、個人一齊上,建立多元化投入機制。
              ?
                加強國際合作和對外交流,增進了解,相互學習,不斷吸收國外水土保持科技的先進理論、先進技術和先進的管理模式,快速提高我國水土保持科技水平,積極引進外資,增加水土保持投入。

              2 ? 中國水土流失現狀

              隨著全球環境破壞的加重,樹木森林的銳減以及氣候變化的無常,世界各地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也越來越嚴重,那么我國水土流失的現狀怎樣呢?

              一:水土流失面積大、分布廣,而且強度大、侵蝕重,再加上成因復雜,區域差異明顯。

              根據公布的中國第2次遙感調查結果,中國的水土流失面積達356萬k㎡,占國土總面積的37%,其中水力侵蝕面積達165萬k㎡,風力侵蝕面積191萬k㎡。在水蝕和風蝕面積中,水蝕、風蝕交錯面積為26萬k㎡,侵蝕形式多樣,類型復雜,水力侵蝕、風力侵蝕、凍融侵蝕及滑坡泥石流等重力侵蝕特點各異,相互交錯,成因復雜。

              二:泥沙淤積在湖泊、水庫、河床。

              泥沙淤積對整個國民經濟建設造成的危害更是十分深遠,在全國各省(區)不同程度地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土壤流失嚴重,根據統計,中國每年流失的土壤總量達50億噸。長江流域年土壤流失總量為24億噸,其中上游地區年土壤流失總量達15.6億噸,黃河流域、黃土高原區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多達160萬噸。

              三:我國是個多山國家,山地面積占國土面積的2/3,土地荒漠化、鹽鹼化面積也不斷擴大。

              四:我國大部分地區屬于季風氣候,降水量集中,雨季降水量常達年降水量的60%一80%,且多暴雨。

              水土流失、土壤鹽漬化、沙化、貧瘠化、漬澇化以及自然生態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災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喪失生產能力。而其中水土流失尤為嚴重,乃是我國的又一個嚴重危機。

              3 ?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現狀

              黃土高原位于東經100°24′~114°,北緯34°~40°20′之間,在全國地貌格局中屬于第二階梯。自北而南跨我國溫帶和暖溫帶,從東南向西北包括半濕潤地帶、半干旱地帶、和干旱地帶。其范圍東界為太行山西側,西界為烏鞘嶺、日月山、拉脊山一線,南界為秦嶺—熊耳山、嵩山北麓一線,北界為長城。地跨青、甘、寧、蒙、陜、晉、豫七省(區)。總面積為64萬km2。
              ?
              黃土高原地處黃河中上游和海河上游。黃河流域自古就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但是由于黃土高原地區本身固有的自然環境脆弱,加上長期以來土地利用很不合理,植被遭受破壞,水土流失極為嚴重,使黃土高原的生態環境在近二三千年內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成為其經濟發展的重要的制約因素。
              ?
              1.黃土高原自然地理特征
              ?
              黃土高原是我國獨特的地理區域,它在地理上有如下顯著的特征。
              ?
              1.1 溝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
              ?
              黃土高原黃土深厚,疏松多孔,富含碳酸鈣質。受長期內外營力的作用,地表剝蝕切割嚴重,支離破碎,溝壑縱橫。黃土高原氣候干旱,降水雖然少,但降水集中,而且多為暴雨,使得黃土高原發育成溝多坡陡、地形起伏破碎的景觀。
              ?
              1.2 氣候差異較大
              ?
              黃土高原的氣溫和降水量的地理分布都呈自東南部向西北部遞減的趨勢。就氣溫來看,黃土高原具有冬寒夏熱、寒暑變化劇烈的大陸性氣候特點。黃土高原深居內陸,氣候大陸性強,氣溫日較差大,日較差在10℃~25℃之間。就降水來說,黃土高原的年降水量基本上介于400~600mm之間,而且降水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可占全年降水的60%,往往以暴雨的形式出現,其他季節降水少而蒸發強烈,干旱問題比較普遍。
              ?
              1.3 水資源缺乏,供需矛盾突出
              ?
              在干旱半干旱的黃土高原地區,降水稀少,蒸發旺盛,水面蒸發是降水的二倍多,而且降水集中。黃土高原的特性決定了其水土流失十分嚴重,水資源供求矛盾日益突出。
              ?
              1.4 山地丘陵面積大
              ?
              黃土高原地區土地以丘陵山地為主,約占整個地區的80%,而河谷平川只占土地總面積的20%。這種起伏的地貌構造不適合農耕,加之該地區貧窮落后,人口增長速度快,農業單一經營、廣種薄收、粗放耕作等,同時,亂墾濫挖現象十分嚴重,形成“越墾越窮,越窮越墾”的惡性循環。
              ?
              1.5 植被覆蓋率低
              ?
              在黃土高原上,30%~40%左右的地方都是荒山禿嶺,給人留下滿目瘡痍的景象。人工草地很少,更有甚者,有的地方由于過墾山坡,表土流失嚴重,顯露出基巖,而植被覆蓋率的進一步降低更加劇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
              ?
              2.水土流失現狀及其造成的危害
              ?
              2.1 水土流失現狀
              ?
              2.1.1 水土流失面積廣,強度大
              ?
              目前,黃土高原地區總面積64×104km2,水土流失面積達到45.4×104km2,其中年侵蝕模數大于5000t/km2的強度水蝕面積為14.65×104km2,占全國同類面積的38.8%;年侵蝕模數大于15000t/km2的劇烈水蝕面積為3.67×104km2,占全國同類面積的89%[4]。嚴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黃土高原千溝萬壑、光山禿嶺的景象。黃土高原輸入黃河下游的泥沙多年平均為16億t,其中有4億噸淤積在黃河下游的河道上,平均每年淤高10cm,造成下游河床高出兩岸地面3~10cm,最高處達15cm,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使1億多人口受到洪水的嚴重威脅。黃土高原地區范圍廣,面積大,而且水蝕、風蝕強度十分嚴重。每年進入黃河的泥沙相當于尼羅河、密西西比河、亞馬孫河和長江4條大河輸沙量的總和。
              ?
              2.1.2 速度快
              ?
              黃土高原目前每年流失土層1cm,流失速度比形成速度快100多倍至400倍。黃土高原在240萬年前形成時,每100年沉積1cm,黃土最厚處達400m。水土保持專家說,土壤基本上是一種不可再生資源。據科學研究推算,在自然狀態下要形成1m厚的土壤,需要1.2萬年至4萬年,即形成1cm厚的土層需要120年至400年。
              ?
              2.2 水土流失造成的危害
              ?
              2.2.1 土壤肥力降低、土地退化嚴重
              ?
              據水土保持部門觀測,在黃土高原常年平均流失的16億t泥沙中,含有氮、磷、鉀總量約4000萬t[5],這就使黃土地生產能力大大降低,甚至失去生產能力,從而導致和加劇貧困;同時人口大幅增加,毀林開荒,進一步加劇了土地的退化。水土流失使坡耕地成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致使土地日益瘠薄,而且使土壤理化性狀惡化,土地的透水性、持水力都下降,加劇了干旱的發展。
              ?
              2.2.2 農田破壞更加嚴重
              ?
              由于水土流失的加劇,致使黃土高原溝壑發展速度十分驚人,其溝壑密度一般在2~5km/km2以上,有些地方可達6~8km/km2以上,切割深度可達100~200m以上,地面裂度多在20%~50%左右,最高可達65%以上[5],這就意味著溝壑面積越來越大,農田面積被支解得越來越小。農田破壞越來越嚴重。
              ?
              2.2.3 氣候條件更加惡劣
              ?
              隨著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加劇,林草地所占比例嚴重下降。亂墾濫伐現象,使原本惡劣的氣候條件更加嚴重,而氣候條件的惡劣更加劇了水土流失,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
              2.2.4 生態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
              50年代以來,黃土高原開展了大規模的水土保持工作,使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局部得到改善,但整體惡化趨勢尚未根本遏制,治理難度相當大。據研究,過去黃土高原地區林草措施保存面積僅為統計面積的30%左右,而且多為幼年林或者近于衰敗的低效林,人工造林地區都不同程度的出現了土壤水分虧缺、林木生長受抑的現象。
              ?
              2.2.5 泥沙淤積河道,旱澇災害不斷
              ?
              黃土高原大量的水土流失,每年有4億噸的泥沙被沖刷淤積在河道上,致使河道以很高的速度淤高,從而造成下游河床高出河岸地面,易造成河道兩岸洪澇災害的發生;同時由于嚴重的水土流失,大部分降水以地表徑流白白流走,地下水補給嚴重不足,干旱出現機會增多。
              ?
              3.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成因
              ?
              3.1 自然因素
              ?
              3.1.1 黃土特性
              ?
              黃土的粒度成分以粉砂粒(0.05mm~0.005mm)為主,而粉砂粒級中又以粗粉砂占絕對優勢,約占總重量的50%以上。黃土的特性決定了它膠結疏松,孔隙度大,分散率高,土粒在水中極易分散懸浮,土塊遇水后,迅速崩解。黃土的顆粒性、粉砂性、疏松性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內在原因。
              ?
              3.1.2 地形因素
              ?
              地形制約著土地利用和水土流失程度,黃土高原長期的水土侵蝕切割,塑造了殘塬、梁、峁和溝谷等多種地貌形態。在各種雨強的情況下,一般侵蝕量與坡度成正相關。地面坡度是決定徑流沖刷能力的基本因素,徑流的大小決定于徑流的數量、深度和速度。而流速大小又取決于地面坡度,在一定范圍內,地面坡度愈大,水土流失也更為嚴重。
              ?
              3.1.3 降水因素
              ?
              黃土高原地區具有降水集中、強度大、暴雨多的特點。黃土高原年降水量一般在400~600mm,但分布極不均勻,主要集中在7~9月,約占全年雨量的60%~75%。據測定,每次暴雨所產生的侵蝕量一般在750t/km2,可占全年侵蝕量的40%,甚至高達90%。暴雨侵蝕次數占侵蝕性降水次數的70%以上,因此,暴雨形成的徑流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不斷發展的主要動力因素。
              ?
              3.1.4 新構造運動的影響
              ?
              新構造運動對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影響,可以分為直接作用—地震和間接作用—地殼抬升兩種侵蝕基面變化,由于黃土的結構疏松,黃土層垂直節理發育,地震引起的滑塌和崩塌現象普遍。地殼抬升引起的侵蝕基面變化,以及因此引起的地形能量變化,是新構造運動影響水土流失的主要方式。
              ?
              3.2 人為因素
              ?
              除自然因素外,人為的不合理利用土地,比如毀林毀草、濫墾濫牧、開荒擴種、陡坡耕作等會造成水土的流失。
              ?
              3.2.1 毀壞植被,陡坡耕種
              ?
              黃土高原地區絕大多數是自然地理條件很差的貧困地區,人口素質低,人口增長速度快,為解決起碼的糧食及溫飽問題,不惜毀林開荒,陡坡耕種。
              ?
              3.2.2 過度放牧,減少植被覆蓋率
              ?
              長期以來,由于放牧強度的增大,嚴重影響了草地的覆蓋率,限制了草場資源的再生速度,人工草地是黃土高原產草量最高的草地,可達7.81t/hm2。由于改良草場與人工草場所占比例相對于自然草場要小得多,因此超載放牧對草場的破壞程度十分大。
              ?
              3.2.3 各項工程建設中的不合理利用土地
              ?
              隨著經濟的發展,開礦、修路、建廠以及其他工程建設迅速發展,大量棄土、棄渣進入河道,增加新的產沙來源。黃土高原地區礦產資源種類多,開采過程中缺乏合理的規劃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導致開采過程中濫倒棄渣的現象十分嚴重,造成的水土流失問題日益嚴重。
              ?
              4.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和對策
              ?
              4.1 水土流失治理措施
              ?
              從目前國內外防治水土流失的各項措施看,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它們在治理水土流失中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但它們是一個統一體,在實施過程中不可分割,缺一不可。
              ?
              4.1.1 工程措施
              ?
              工程措施主要包括修水平梯田,打壩淤地,引洪灌地。根據黃土高原現狀,在一些坡度較小的緩坡上建設水平梯田,能平整土地,減少水土流失,有利于保水、保土、保肥,利于耕種;打壩淤地可使大量的肥土淤泥,在壩內變成溝底平地,既攔水淤泥又形成平坦肥沃的可耕地,一舉兩得;引洪灌地就是引用暴雨產生的洪水漫灌川地、臺地、壩地等,可有效的控制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問題。
              ?
              4.1.2 林草措施
              ?
              根據對1987~1992年七年的人工草地的水土保持作用的分析,當覆蓋率在20%~40%時,具有明顯減少侵蝕作用;當覆蓋率達到60%~70%時,可減少土壤侵蝕量90%以上。由此可見,植樹種草可以有效的減輕水土流失。由于黃土高原氣候干旱,應以鄉土林種為主體,合理利用外來樹種。在林種布局完整的基礎上,要慎重選擇經濟林樹種。在降雨量400mm以下的地區,以營造灌木林為主,使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保護和利用并舉,大力營造農田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分水嶺防護林,可有效促進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
              4.1.3 耕作措施
              ?
              從黃土高原水土流失人為因素來看,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引起水土流失的重要原因。目前根據旱坡地坡度大小,提出一套適合于坡度大小的耕作制度,即大于30。坡地實行草灌間作,25。~30。坡地實行了草糧兩輪間作,小于25。坡地水坡地水平溝種植,在緩坡地丘陵地盡量增加人工草場,發展畜牧業,在川地、壩地、發展耕作業,這樣有利于保持水土、發展水土、發展生產。實踐證明,黃土高原必須遵循客觀規程,走“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的道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耕地,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
              ?
              4.2 防治水土流失的對策
              ?
              由于自然條件的限制和西北部地區旱澇災害嚴重的具體情況,要遏制生態環境惡化,防止水土流失以及人為因素造成的新的水土流失,是一項長期的、艱巨的任務,為此特采取以下對策。
              ?
              4.2.1 加強領導,健全體系,合理規劃
              ?
              各級黨政領導要組織各方力量,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規劃是組織實施中的依據,各地應在國務院水土保持建設總規劃的指導下,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區的規劃,認真執行。
              ?
              4.2.2 加強生態建設的科技支撐作用
              ?
              利用科技加強黃土高原的生態建設主要包括:⑴提高適用技術的研究與開發速度,解決生態環境建設質量低下的問題。⑵加快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整套技術。⑶完善科技服務和推廣網絡,提高科技的轉化利用率。
              ?
              4.2.3 多方籌集資金,統一管理使用
              ?
              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籌集資金,由水保主管部門統一管理,專款專用,投資項目要擇優扶持,要扶持重點工程以及對脫貧致富能起較大作用的關鍵措施項目。
              ?
              4.2.4 搞好隊伍建設,提高人員素質
              ?
              為了使水土保持規劃順利實施,必須加強水保隊伍的建設,首先要選擇具有較高學歷的專業人才,其次要對工作人員進行輪訓,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
              ?
              4.2.5 穩定落實退田還林(草)的補貼政策
              ?
              黃土高原部分地區十分貧窮落后,要治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問題,必須首先考慮人民的基本生活保障問題,應積極執行中央提出的“以糧代賑”政策,調動廣大群眾的積極性。
              ?
              4.2.6 嚴格控制人口數量,減緩人口增長速度
              ?
              黃土高原地區經濟落后,農業人口數量多,而且早婚、早育、多育現象十分嚴重,人口數量快速的增加,從而看你加劇對黃土高原的土地破壞。
              ?
              4.2.7 經濟、生態、社會效益相結合,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
              治理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要總結前人的經驗,貫徹因地制宜、綜合治理原則,兼顧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三者有機結合起來,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
              4.2.8 加強宣傳教育,強化全民水保意識和法制觀念
              ?
              廣泛深入地宣傳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森林法》以及有關生態環境的法律、法規。提高公民的法制觀念,使其自覺履行防治水土流失的義務和責任。?
              亚洲精品国产成人99久久| 亚洲黄色在线网站| 亚洲色最新高清av网站| 亚洲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日产国产精品亚洲系列|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图|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香蕉视频亚洲一级| 成a人片亚洲日本久久|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麻豆|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亚洲中文色| 精品无码专区亚洲|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 亚洲不卡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视频免费| 91麻豆国产自产在线观看亚洲| 国产亚洲精品久久久久秋霞| 亚洲午夜福利AV一区二区无码| 亚洲日韩v无码中文字幕|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日韩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 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 亚洲国产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免费观看在线视频| 亚洲AV成人影视在线观看| 亚洲乱色伦图片区小说 |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下载|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有乱码在线观看| 亚洲 小说区 图片区 都市|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国产精品| 中文字幕在线亚洲精品| 亚洲av无码av制服另类专区| 伊人久久综在合线亚洲2019|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 亚洲日韩国产二区无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