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曲病
稻曲病,別名青粉病、偽黑穗病,因其多發生在收成好的年份,故又稱豐收果,屬真菌病害.此病在我國各大稻區均有發生,通常在晚稻上發生,尤以糯稻為多.隨著一些矮稈緊湊型水稻品種的推廣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此病發生愈來愈突出.病穗空癟粒顯著增加,發病后一般可減產5%——10%.此病對產量損失是次要的,嚴重的是病原菌有毒,孢子污染稻谷,降低稻米品質.
癥狀識別
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揚花期發生,危害穗上部分谷粒,少則每穗1——2粒,嚴重的可達20——30粒.病菌侵入谷粒后,在穎殼內形成菌絲塊,并逐漸膨大,導致病粒的內部組織被破壞,先從內、外穎殼縫隙處露出淡黃帶青色的小型塊狀突起物(即為病菌的孢子座),其后包裹整個穎殼,形狀比正常谷粒大3——4倍,色澤轉變為墨綠色或橄欖色,表面呈平滑的粒狀,最后孢子座表面龜裂,散出墨綠色粉狀物(即為病菌的厚垣孢子),有毒.孢子座表面可產生黑色、扁平、硬質的菌核.觀察病粒的剖面,中心為菌絲組織密集構成的白色肉質塊,其外圍因產生厚垣孢子的菌絲成熟度不同,可分為三層:外層最早成熟,呈墨綠色或橄欖色,第二層為橙黃色,第三層呈淡黃色.
稻曲病前期稻曲球為黃色、稻曲病中期稻曲球為花色、稻曲病后期稻曲球轉為墨綠色。
發生規律
此病由半知菌亞門綠核菌[Ustilaginoidea virens(cooke)Tak.]侵染所致.主要以菌核在土壤越冬,翌年7——8月間萌發形成孢子座,孢子座上產生多個子囊殼,其內產生大量子囊孢子和分生孢子;也可以厚垣孢子附在種子上越冬,條件時宜時萌發形成分生孢子.孢子借助氣流傳播散落,在水稻破口期侵害花器和幼器,造成谷粒發病.據江蘇省農科院植保所研究,病菌侵染始于花粉母細胞減數分裂期之后和花粉母細胞充實期,而花粉母細胞充實期前后這段時間是侵染的重要時期.
影響病害侵染流行的主要因素有:①氣候.病菌在24——32℃時發育良好,最適溫度為26——28℃,34℃以上則不能生長.在水稻抽穗揚花期若遇多雨、適溫、日照少,特別是連續陰雨天氣,有利于發病.沿海和丘陵山區霧大、露重,發病往往較重.②水稻類型及品種.一般粳、糯稻和秈粳亞種雜交后代發病較重,而秈稻發病較輕.同一水稻類型不同品種間抗病力有明顯差異,一般大穗型、密重穗型品種及晚熟品種發病重.中、晚稻一般抽穗早的發病輕,抽穗遲的發病重.雜交稻及雜交制種田感病發生重,主要是雜交稻在開花期穎殼開放的時間長,內穎與外穎之間關閉不緊密,使雜交稻比常規稻有更多的機會接受稻曲病病菌的侵染.③栽培管理.偏施氮肥、穗肥施用過晚造成貪青晚熟發病重.淹水、串灌、漫灌是導致稻曲病流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防治方法
選用抗病品種、種子消毒和抓住水稻關鍵生育時期施藥是防治稻曲病的有效措施.
(1)選用抗病品種.據江蘇省農科院研究,常規中秈稻發病輕,表現較好的抗病性,而雜交中秈稻發病普遍較重,表現較高的感病性;在粳稻品種中,中熟中粳與遲熟中粳與單季晚稻粳,發病相對較輕,而雜交中粳和雜交晚粳的品種間抗性差異較大.寧波地區以密穗型的秀水110為高感,粳雜次之,甬粳18較抗病.
(2)種子消毒.播種前進行種子消毒,可采用以下藥劑處理.
① 每100千克種子用15%粉銹寧可濕性粉劑300——400克拌種;② 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48小時,浸后撈出催芽、播種;③ 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種24小時,浸后撈出催芽、播種.
(3)藥劑預防.大田防治水稻稻曲病的關鍵時期是水稻孕穗后期(破口期3——5天).易感品種在抽穗期遇下雨天氣時,則在水稻破口中期(水稻破口50%左右)再施藥1次.齊穗期防治效果較差.適用藥劑以有機錫類殺菌劑(如豐登稻曲凈、瘟曲克星)效果最好,其次為三苯基醋酸錫、井岡霉素也有一定防效,三唑酮防效最差。
如有稻谷采購需求,點擊紅色字體與我們聯系,采購農產品,就上聚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