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和中亞的饑餓比率較低,但大量人口受到中度糧食不安全的影響,例如食物數量和營養食物獲取途徑有限,以及超重和肥胖等,糧農組織發布的最新報告稱。
《2019年歐洲和中亞糧食安全與營養區域概況》今日在莫斯科發布,它為決策者提供了各項具體建議,以幫助其采取有關營養、不平等和農村發展的有針對性措施,并實現《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設定的全球目標。
在歐洲和中亞,各國的糧食安全狀況在過去二十年里得到了顯著改善,在所監測的50多個國家中,絕大多數國家均設法將營養不足發生率保持在5%以下,即世界平均水平(10.8%)的一半以下。
最新的2018年估計數據表明,嚴重糧食匱乏(占總人口的1.8%,而全球為9.2%)已不再是該區域的一個關切事項。但是,有很大一部分人口難以定期獲得營養豐富的食物和充足的食物。據估計,該區域有超過1億人(占人口的11%)處于中度或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狀況(糧農組織根據糧食不安全狀況體驗量表制定的一項指標,用于追蹤零饑餓的實施進展)。
"相當多的成人和兒童仍然遭受各種形式的營養不良的困擾,包括發育遲緩、消瘦、超重、肥胖、貧血;實際上,其中一些問題在許多國家同時存在,"糧農組織經濟學家Cheng Fang說。"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超重和肥胖意味著重大健康問題,"Cheng Fang補充道,因為根據報告中的一項發現,2016年,該區域幾乎所有國家的成人肥胖率均超過了世界平均水平(13.2%),有13個國家的肥胖比率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該區域所有國家的成人肥胖率都在上升。
按性別分類的數據顯示,在歐洲和中亞,女性比男性更容易陷入中度或嚴重的糧食不安全狀況(女性和男性的這一比率分為10.7%和9.8%)。好消息是,低出生體重的發生率低于全球平均水平(14.6%);但是,大多數國家最近都有增長的趨勢。
驅動和決定因素
糧農組織的報告指出,社會經濟不平等減緩甚至阻礙了減少貧困、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工作的進展,使《2030年議程》提出的"不讓任何一個人掉隊"的理想面臨無法實現的風險。
兒童營養不良狀況受到孕產婦教育、財富和地理位置的極大影響。這表明,采取具體針對孕產婦教育和創收的舉措可以改善五歲以下兒童的營養狀況。
在根據生活和工作條件、收入和教育狀況被劃分為社會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中,肥胖率的增長更快。
"政策和其他干預措施應針對弱勢和脆弱群體,以解決社會經濟不平等問題,"糧農組織助理總干事兼區域代表Vladimir Rakhmanin在報告發布會上表示。
"我們已經看到,該地區許多低收入國家進行了結構調整,經濟增長加快,從而使最脆弱的人口擺脫了貧困,饑餓人口大幅下降,"Rakhmanin補充道。
為此,報告呼吁各國將更多的公共投資用于農業和農村地區,并改善支出質量,因為這些領域的支出相對于其在經濟中的重要性而言較低。這一情況可能會阻礙糧食安全、營養和環境目標的實現。
結構轉型
該報告新增了一個章節,重點討論了歐洲和中亞正在實施的結構性改革,改革涉及經濟、農業和糧食生產,糧食消費方式和飲食,以及貿易和貿易政策。該章節就實現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需要采取的行動提出了指導意見。
分析表明,盡管農業是許多人口的重要收入來源,但該部門的生產力卻落后于其他部門。這導致農村地區的貧困、糧食不安全和營養不良比率較高,因此,報告再次呼吁增加對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支持,以提高生產力和收入多樣化水平。
得益于農業生產和農產品貿易,該區域所有國家所供應食品的多樣化程度很高;然而,與健康飲食相比,其當前飲食的質量受到質疑。這不僅是由于食品生產系統的限制所致,加工食品的進口也是原因之一,加工食品富含脂肪、糖和鹽,會對營養和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正如國別案例研究所示,許多國家存在多種多樣的非關稅措施,這常常會阻礙該地區實現預期的貿易增長。
在大多數國家,動物蛋白已變得越來越重要,有助于飲食調整和糧食安全。但是,在食物多樣性方面仍然存在地區差異。土耳其和西巴爾干國家擁有更多水果、蔬菜和豆類,而前蘇聯成員國則擁有更多的肉類和魚類產品。
"這些趨勢表明,生產和貿易領域均需要采取營養敏感型政策,以增加若干食品的供應,"Cheng Fang說。
為了重新設定生產、飲食和相關政策,以改善食品生產和營養并提高其可持續性,該報告詳細闡述了兩種日益流行的框架概念:糧食系統方法和生態農業。我們需要權衡糧食系統和生態農業的各項目標,并使公共政策在鼓勵所有小農參與并為其參與創造良好環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在政策的重新定位過程中,還應強調需要確保重點關注最貧窮和最脆弱人群的利益。來源/糧農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