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業 4.0呼喚農業協同發展,土流網,土地資源,土地市場,土地轉讓,土地流轉,土地新聞
?
? ? ? ?“工業4.0”打破了傳統的行業界限,帶來跨行業的重組和融合,
農業也必將融入這場時代的變革中。
土流網農業要加強合作和信息的共享,在城鎮化、信息化和工業化同步推進。
?
2013年的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正式提出了“工業4.0”的概念。這一輪新的工業化,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制造業和信息業的深度融合,并由此打破了傳統的行業界限,帶來跨行業重組和融合,并產生技術模式、管理模式和理念的創新。農業作為工業生產原材料的提供行業和工業制成品的使用行業,也必將融入這場時代的變革中。
?
當信息技術進入農業領域,它會滲透入農業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農業生產與經營活動的全過程都將由信息流把控,并逐漸產生一個新的農業形態。
?
工業4.0最直觀的體現,在于各種新技術的應用,即農業生產的智能化。北京小湯山的國家
精準農業研究示范基地展示了農田信息采集、農業精準監測、農業自動控制、智能農機具、田間作業導航等五大類產品。通過物聯網等技術的投入使用,人們可以實時獲得并共享農業自然條件、生產過程、流通過程
土地資源等環節的信息。“屋里點一點,就能干完活”將不再是夢想。
?
目前我國信息技術在農業的應用領域還不是很大,但是我們可以設想,當智能化發展到
土地流轉一定階段,通過信息流的“無孔不入”,農業的生產、流通、消費三大領域將相互銜接,
農民可以通過把握市場信息提前做好產前規劃,通過產中的精細管理減少農資施用和勞動力投入,產后還能高效流通并形成完備的追溯機制。農業生產的智能化,使得農業增長不再單純依靠自然資源投入,而是更多地依賴技術、信息、人才的增長。
?
信息化除了大大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還將使農業產業鏈發生深刻變革。其一,隨著農業與下游加工業、工業的對接,對農產品標準化的要求將大大提高。其二,
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在農業的一些特定的領域,將會出現產業鏈縮短,甚至農產品一經生產,就會直接送到消費者的餐桌上。于是,過去農業產業鏈的中間環節,依靠信息不對稱獲取利潤的
商業模式將被大大減少。其三,隨著3D打印等技術在食品領域的逐步推廣,兼之互聯網引領消費模式的興起,消費者對個性化產品的需求增多,對數字化的服務要求更高。目前
土地市場出現的“訂單農業”、“淘寶農業”、社區支持農業(CSA),所謂“大眾品牌覆滅”的論調,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產生的。
?
經濟領域的變革,最終會導致生產關系的改變。一方面,隨著信息化的深入,農業服務體系的完善,信息不對稱的減少,產業鏈的縮短,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將大大加深,在市場中的地位將大大提高。另一方面,科技的投入,標準化、個性化的產品需求模式,必將減少對簡單勞動的需求,同時對勞動者的素質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化的生產,更需要懂市場、懂技術、會操作的
新型職業農民。
?
那么,當這場跨行業的變革拉開序幕,一、二、三產業融合的步伐開啟時,傳統農業如何
土地轉讓有效地應對信息化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新生的農業產業將如何給轉移出的
農村勞動力提供崗位,同時這些轉移出來的勞動力,又將如何適應新的崗位的要求?
?
答案是:協同發展。從微觀層次上說,協同是合作和共享。眾所周知,涉及信息產業的投入前期成本巨大,一旦建成,為單個使用者提供服務的邊際成本幾乎為零,這一特點使得
土地流轉未來產業進入的門檻越來越高。農業生產想要發展壯大,就要學會合作和信息的共享。這個協同,將不再局限于一個行業、一個區域,而是要在全球、全行業中發現各自的價值所在。從宏觀層面上說,協同是城鎮化和信息化、工業化和
農業現代化同步推進。農業如何發揮產業集聚效應,如何留住那些生于斯長于斯的村民,讓他們在農村也能享受到同等的教育、醫療、養老等待遇,仍是一個需要探索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