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陳章良在“2014城市中國計劃年會-中國城鎮化”論壇期間闡述了城鎮化過程中“如何使農民的承包地有效轉移”遇到的一系列難題。他表示,很多問題的提出極為有理,然而在實施過程中難度卻非常大,尤其是操作層面有太多的難題和困惑。“改著改著,改不動了這就是大家都說的改革進入深水區了。”
土地流轉后農民有錢卻沒了保障
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將農民土地承包權與經營權分離開來,土地流轉成為大的趨勢。按照土地流轉規定,農民每年收取流轉費用。然而在陳章良看來,相比按照每年、每畝地收取流轉費,大部分農民都更傾向于一次性收取流轉費。“一下子收30年,幾十萬,農民想著拿到這些錢就可以進城了。”那么問題來了。大多數農民并不懂如何理財,“甚至從來沒有見過這么多錢”,有的人就想著買車,買別的,甚至出現了聚眾賭博的情況……最后就是,錢沒了,地也沒了。陳章良表示,從政府角度來看,如果不能干預這些被流轉土地的農民的低保、醫保,這些最起碼的社會保障,直接簡單地將土地流轉出去就會帶來一系列問題——失去土地的農民沒有生活來源和基本保障,就可能在城鎮化過程中出現類似貧民窟的問題。
抵押貸款讓金融機構頭疼
另一方面,關于宅基地抵押貸款也讓金融機構很頭疼。根據國家政策,部分城市試點“兩權”抵押貸款,銀行也就開始辦理相關業務,但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就很難調和。比如,農民將宅基地和房屋抵押給銀行獲得幾十萬費用,最后還不上貸款,銀行一不能強行趕走貸款人,二即使人離開了,抵押的房屋和宅基地也只能在村集體范圍內流轉,這樣一來,對于銀行來講,雖然開放了貸款業務,然而并沒有什么用,因為他們不知道農民的貸款流轉費用去哪里了,更不曉得抵押物改如何處置。隨之就陷入另一個問題中,銀行根據實際情況限制性的發放抵押貸款。無疑,這樣舉措使得土地改革成為一種口號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