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國際頻道國際新聞以“土地重組促進中國農業現代化”為主題播出以河南省宛城區金華鎮為點的土地流轉工作。報道中說,通過允許土地流轉,現代化農業讓土地得以大規模有效利用,土地流轉也造就了機會使農民能夠運用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不僅使農民自身得到效益,也為現代農業發展鋪路墊石。
那么,我區土地流轉的成果如何呢?
一篇名為“宛城區:土地流轉“轉”出“三薪”農民”,道出了宛城區土地流轉情況。文中提到:將土地流轉給蔬菜公司,獲取土地租金;到蔬菜公司打工,每月領取工薪;村集體收入入股蔬菜公司,坐等年終分紅。宛城區紅泥灣鎮清豐嶺移民新村探索土地流轉新機制,讓移民從土地中徹底解放出來,變成收入多元化的“三薪”農民。
記者到公司蔬菜大棚采訪時,幾名工人正操作著設備,為大棚蓋上厚厚的罩衣。雖然室外滴水成冰,但大棚內始終保持著十幾攝氏度的恒溫。正在大棚干活的移民杜愛菊樂呵呵地說:“我家4畝多地都租給了蔬菜公司,每年能拿4000多元地租,還能在公司基地打工,每月再掙1000多元工資。在這里凍不著也累不著,一邊掙錢一邊照顧家,日子舒坦得很。”
按照居民的說法:還是這些干了半輩子的農活,還是自家的那塊地,如今卻干得格外輕松、自在。“不用買農資,不用擔心天公不作美,不用怕收成不好,收入卻比以前多。”
蔬菜基地負責人李躍告訴記者,經過村里人一致同意,清豐嶺移民新村用村集體收入的一部分資金入股蔬菜公司。根據合同規定,公司盈利后,年利潤的10%將分給農民。“去年清豐嶺村每人已經領到了200元的分紅,按照今年的行情,每人再分200元不成問題。”
像這樣的情況,在宛城區還有很多。
宛城區瓦店鎮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的傳統農業大鎮。近年來,該鎮緊緊圍繞糧食增產、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這一主題,狠抓農業產業化、現代化經營不放松,依托農民專業合作社,通過發展訂單農業、整村土地承租、公司+基地+農戶等方式,推進農村土地有序有效流轉,實現了土地集約經營和規模經營。
在逵營村,整村土地承租,豫花園公司與農戶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承租土地4000畝,每年定額給農戶每畝800元的現金,國家綜合直補資金歸農戶所有,安排流轉農戶在公司產業園內務工,每個工人務工年收入在10000元以上。目前,常年用工500-600人左右,這種形式省心、省力、實惠。
農民拿自己的土地做份子,參與公司的經營監管,農戶把土地交給公司經營,公司組織專業隊伍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產品種植,管理經營,農戶也可以到產業園內務工,公司發給相應勞動報酬,農戶按股份合同分享公司紅利,以及國家綜合直補資金。目前,已達成土地流轉協議2000畝。
宛城區是一個農業大區,共有耕地68萬畝。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宛城區堅持“自愿、有償、依法”的原則,引導新型農民合作組織、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種植大戶等多元化主體,以轉包、轉讓、租賃、互換、入股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參與土地流轉。近三年來,全區共整合涉農資金1.6億元,基本實現了耕地溝、路、渠、林、電五配套,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加快了土地流轉進度。宛城區農業局負責同志說:“目前,我們宛城區據統計流轉的土地面積是8萬畝左右,涉及到8個鄉鎮的7000多戶,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發揮好基層組織的服務和中介作用,建立健全規章制度,嚴格各類手續,達到合理、有序流轉。”
來源宛城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