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8年以來,國開行已連續9年對中央一號文件研究提出貫徹意見,為更好支持“三農”發展提供了指導。 國開行相關負責人表示,“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下發后,國家開發銀行黨委要求全行認真學習、深刻領會、切實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把握經濟新常態下‘三農’發展面臨的新要求、新任務,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國務院戰略部署和行黨委決策要求上來,增強責任感、使命感、緊迫感,提高自覺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開發性金融作用,圍繞脫貧攻堅、現代農業發展和水利建設三大重點任務,著力開展融資模式創新,扎實推動各項工作取得新成效。”
“2016年,郵儲銀行將繼續堅持服務‘三農’的戰略定位,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做好‘三農’金融服務。”郵儲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
新年伊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日前公開發布。接受本報記者采訪的多家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圍繞加快農業現代化建設、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特別是以發展新理念引領農業農村新發展,提出了一系列新觀點、新政策、新舉措,對做好今年“三農”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以新理念引領新發展
與國家經濟轉型升級戰略一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也寫入了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專家指出,盡管“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文件中僅出現了一次,但15000字的文件內容通篇體現出農業供給側改革思路。
接受記者采訪的多家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用發展新理念引領農業農村新發展,是“三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要做好金融服務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篇大文章,讓農業成為充滿希望的朝陽產業。“十三五”時期能不能開好局、起好步,關鍵就看能不能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件大事抓好抓實。
“農業供給側改革不是聚焦數量問題,主要是結構和效益問題。”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認為,近年來我國糧食連年增產,供求總量基本平衡,但結構性矛盾問題也十分突出。玉米出現階段性供過于求,大豆缺口逐年擴大,優質飼草供應不足,有效供給不能適應需求變化。
以發展新理念破解“三農”新難題,需要金融推助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穩定發展和農民持續增收;金融助推農業走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現代化道路。對此,國開行在今年的“三農”工作重點中明確表示,國開行將立足保障農產品供給充足、價格穩定和質量安全,大力支持現代農業發展。
國開行相關負責人向記者解釋,具體來看,一是以糧食主產區、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生產保護區為重點,繼續大力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二是融資支持農業供給側改革,以專項建設基金、信貸資金等多元化金融工具,支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三是大力促進綠色生態農業發展,支持秸稈處理等種養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項目,繼續加大對國家儲備林基地建設和城市生態儲備林建設的支持力度;四是立足“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積極服務“一帶一路”戰略,助力農業對外合作和農業企業走出去。
郵儲銀行相關負責人也向記者表示,2016年,該行將持續增強服務現代農業能力。以信貸額度傾斜、綠色審批通道等為手段,在農業大省和農村改革試驗區,重點支持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打造500家現代農業示范區支行。同時,推動合作平臺轉型升級發展,深化合作平臺轉型,豐富合作內容,重點是深化與農業部、國務院扶貧辦等部門在現代畜牧漁業、精準扶貧等領域的合作,推進現代農業的相關信息共享,打造“互聯網+現代農業”的供應鏈金融和精準扶貧普惠金融服務。
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短板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當前,農村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農業農村發展正面臨一系列新挑戰。在農業穩定發展背后,資源和環境雙重約束趨緊;在農民持續增收背后,外出就業壓力增大,務工收入增長放緩。特別是農村仍存在大量貧困人口,亟待脫貧致富。
對此,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把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重點放在農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加快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推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和農民工市民化,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關于金融支持脫貧攻堅,國開行表示,2016年將繼續探索“政府主導、財政支持、金融服務、市場運作”的扶貧開發新路徑,推動建立省、市、縣三級扶貧開發投融資主體并完善政策性擔保體系,聚合財政資金,帶動社會資金共同參與扶貧開發;發揮開發性金融集中、大額、長期的融資優勢,集中資源,精準發力,打好易地扶貧搬遷脫貧攻堅戰的第一仗;支持貧困地區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重大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推廣“四臺一會”模式,支持貧困村、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特色優勢產業;發揮助學貸款主力銀行作用,確保每一位貧困學生都不會因家庭經濟困難而失學。
截至2015年末,國開行已累計發放扶貧開發貸款1.56萬億元。
郵儲銀行也表示,2016年將繼續扎實做好扶貧攻堅金融服務,制定郵儲銀行金融扶貧指導意見,對國家扶貧重點縣業務明確辦貸優惠、規模傾斜、利率優惠等扶持政策措施,并擬打造100家金融扶貧示范縣支行。
為傾力做好金融扶貧工作,農業銀行表示,未來將進一步加大貧困地區信貸投放,對832個國家扶貧重點縣單獨安排信貸計劃,確保“十三五”期間貸款增速顯著高于全行平均水平,確保每年新增貸款700億元以上,力爭達到1000億元;把助推產業發展與帶動貧困農戶脫貧有機結合起來,力爭每年幫助100萬名貧困農民增收脫貧。
金融助推產業融合
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涉及生產力調整和生產關系變革,當前要突出抓好調結構、促融合等重點任務。
對此文件提出,必須充分發揮農村的獨特優勢,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推動產業融合發展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撐,讓農村成為可以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
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表示,金融促進產業融合,應利用多種金融手段深度挖掘農業的多種功能,把農業生產與農產品加工、流通和農業休閑旅游融合起來發展,培育壯大農村新產業新業態,更好地滿足社會對農業的多樣化需求。
對此,農業發展銀行表態,將全力服務農業現代化,促進運營產業化,支持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產業化經營、農產品精深加工和農業走出去,打造農業價值鏈、產業鏈;促進農業綠色化,大力支持生態農業、循環高效農業。
郵儲銀行相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已形成了農戶貸款、涉農商戶貸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貸款、縣域涉農小微企業貸款、農業龍頭企業貸款等多條產品線和100多項“三農”金融產品。推出“一縣一業、一行一品”的區域創新,支持區域特色農業,形成了乳業、牛羊育肥、水產養殖、設施農業種植、農產品收購、加工、流通等多個特色農業支持項目。
來源金融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