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的土豆,皮和肉都是紅色的,可以像水果一樣生吃、榨汁;黑色的土豆,深紫色的果肉,富含花青素,能增強人體免疫力……在第三屆包頭綠色農畜產品博覽會上,五彩馬鈴薯火了,北京兩家大型餐飲企業當場訂購一空。
這等稀罕物,來自包頭市石拐區吉忽倫圖蘇木三岔口嘎查。
7月的三岔口嘎查,1600多畝馬鈴薯郁郁蔥蔥,白的、淡紫的花開滿田野。村委會的大數據示范監測平臺正實時監測、管理著馬鈴薯生長情況。村民辛海忠一邊在田間除草,一邊感慨到:“要不是王書記提出了土地托管,我們這兒哪能長出五彩馬鈴薯,就連見也沒見過。”
辛海忠的感慨不是沒有道理。從石拐區2個市級貧困村之一到脫貧示范村,三岔口嘎查成功的秘訣全在這土地里。
村民嘴里的王書記,就是三岔口嘎查第一書記王小敏。2015年5月底他來到三岔口嘎查時,全嘎查493戶、1340人,其中貧困戶47戶、貧困人口100人。耕地面積7100多畝,其中水地不足三分之一。旱地多水地少、農業科技含量低致使農業產量低下,單戶經營的經營模式難以抵御市場風險,制約著農牧民增收。而土地是農牧民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如何通過土地讓他們脫貧致富,是王小敏一直考慮的問題。
“實行土地托管,將農民分散、小塊的土地集中起來,從種到收,科學高效的耕作、播種、施肥、收獲等全部由‘田保姆’代勞,農民可以放下鋤頭坐等收成,還可外出務工,掙兩份錢。那些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只要將土地托管,也能有一份穩定的收入。”說干就干,王小敏立刻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和三委班子會議,確定了幫扶思路。
面對新事物,很多村民抱有懷疑態度。王小敏就帶著黨員走家入戶進行宣傳,還帶著村民代表、種植大戶、村三委班子去固陽的合作社參觀學習。黨員更是帶頭加入土地托管。到2017年全嘎查符合條件的230多戶人家都加入了土地托管。
托管的土地誰來管?王小敏帶領村黨支部牽頭成立了蒙薯幫農農業專業合作社。技術和農機設備怎么解決?不會開車的王小敏穿雙運動鞋,騎個自行車,開始到處跑項目。先是爭取到滴管項目和電纜設備,解決了旱地灌溉難題。再利用自己單位包頭市統戰部的資源,爭取到包頭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支持,還邀請來內蒙古農科院馬鈴薯首席專家李文剛教授為專家顧問,采用高壟雙行側播等10項高產集成技術,解決了馬鈴薯增產增收技術難題。
高隴高產高效,三岔口的馬鈴薯提前播種,提前成熟。“以前種幾畝地,一家人忙活一年。現在1600多畝地,從種到收全部機械化操作,只需要8個人。以前畝產三四千斤,去年我們畝產達到七八千斤,翻了一倍多。”說到興奮處,王小敏伸出手指比劃著說。“收成重要,怎么賣出去也很關鍵。我們召開了馬鈴薯現場認購會,各地商會、民營企業、大專院校以及外地經銷商等20余家單位現場簽字認購,再加上本地愛心單位和電商平臺認購,土豆還沒成熟就銷售一空。”
去年,辛海忠和加入土地托管的24戶貧困戶順利脫貧,其他貧困戶也通過政策兜底等全部脫貧。辛海忠患有腎病,常年吃藥,不能干重活,每年播種、收割,都要靠親戚幫忙。土地托管后,他再也不用愁種地的事了。“以前一年忙到頭,刨去種子化肥,一畝地也就是掙500塊。去年土地托管頭一年,每畝分了550多元。我還在合作社和村委會打些零工,一年收入2萬多。”辛海忠說。
“這種‘支部+合作社+技術團隊+農戶’的土地托管模式,拓寬了脫貧的路徑,在石拐乃至包頭市都起到了示范引領作用。”石拐區扶貧辦主任張紅說。
王小敏介紹,為實現多元化發展,今年除了種五彩馬鈴薯,還種了小部分一穴雙株玉米和南瓜。“我們的五彩馬鈴薯不僅賣相好、口感好,而且每一個都有‘身份證’、可溯源,今年種的已經全部預訂出去了,協議價初步定為6毛錢,看這個市場行情還得漲,預計托管土地每畝實現純收益能達到1200元到1500元。”王小敏說。
3年來,由最初的半個月回一次家,到現在忙起來一個月回一次家,王小敏把三岔口當成了自己的家。2017年初,單位征求他的意見,問他想不想回去,王小敏說:“土地是農民的命脈,農民把土地交給我們托管,是對我們的信任。現在土地托管剛起步,我不能撂挑子!”
綠色的田野孕育著收獲的希望,三岔口嘎查脫貧致富的路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