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蛤蚧養殖
蛤蚧又名蚧蛇、大壁虎、仙蟾等,為爬行綱壁虎科動物,分布于廣東、廣西、云南、福建、臺灣等省。蛤蚧是野生動物藥材,長期以來,由于需求量不斷增加,而產量又不斷減少,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早在50年代后期,我國就曾進行了蛤蚧人工飼養試驗。幾十年來全國各地進行了蛤蚧養殖技術試驗,探索了一些方法。目前,在有條件的農村,只要能解決蛤蚧的主食和掌握其繁殖規律,人工飼養蛤蚧則大有前途。?
?
1.1 ? 蛤蚧的經濟價值?
?
蛤蚧是傳統的名貴中藥材,藥用歷史悠久,在國內外市場上一直暢銷。蛤蚧去掉內臟后的鮮體或干體人藥,性溫、味甘、微咸,人肺、腎經。具有補腎、溫肺、壯陽、益精血、止喘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虛勞喘咳、氣喘、咯血、消渴、肺結核、神經衰弱、老人腳冷膝軟、陽痿早泄、小便頻繁和心臟性氣喘等癥。它又是著名蛤蚧酒、蛤蚧精口服液、蛤蚧糖漿等營養保健品的必備原料。?
?
1.2 ? 生物學特性?
?
(一)形態?
?
蛤蚧形如壁虎,全長約30厘米。頭呈三角形,象蛤蟆頭,吻端凸圓,鼻孔近吻端,耳孔橢圓形,眼大突出。口大,有許多小齒。全身密被細鱗,背部分布明顯的疣粒。指和趾膨大,底面有單行褶襞皮辦,可作吸附用。尾長和身長相等,容易斷尾。體色變異大,背面紫灰色,有磚紅色和藍色斑點,腹面灰白色,散有粉紅色或黃色的斑點,尾部有白色斑紋6—7條。?
?
(二)生活習性?
?
蛤蚧棲息于懸崖中壁洞縫中,樹洞中、房舍墻壁頂部。特別喜歡棲息在周圍昆蟲多,有草木生,高幾米至幾十米的山巖上。在石山邊的墳墓中及土山石洞中也有棲息。?
?
蛤蚧喜溫怕寒,晝伏夜出,冬季多棲息在向陽避風的洞中,人洞深。夏季多棲息在背陰涼爽處,人洞淺,喜幾條或單獨棲息。性機警,遇驚四處逃逸,嘴能自衛,若突遇異物則咬之不放,被觸怒時,常發出咯咯之聲并張口回擊。蛤蚧遇險能自切其尾,棄尾而逃。蛤蚧不喜水且能游泳,被困在水中時能游水離開。蛤蚧能在峭壁、側壁或天花板上爬行自如。視力不強,畏光,白天可見5—6米的距離,但有好的聽覺。蛤蚧不論雌雄老幼,都喜頭向下棲息,能嗚叫(圖24)。?
?
蛤蚧每年蛻皮1—2次,與生長有直接關系,蛻皮一次通常需要5—6天,體弱者蛻皮時間長些,幼蛤蚧蛻皮較快。蛻皮的順序是從頭、肢、背部先蛻,然后軀干、尾,腳趾蛻完時間較長。與蛇類蛻皮不同的是,蛤蚧非整張蛻出,而是成塊狀脫落。?
?
溫度對蛤蚧的活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常與蛤蚧的生長發育、活動狀態、生存、數量和分布關系密切。?
?
在冬季,當室內溫度下降到812以下時,蛤蚧呈麻木或冬眠狀態,當室溫回升到18℃左右時,麻木或冬眠狀態立即解除,即便是隆冬季節亦恢復活動。不同季節的活動強度具有顯著差別,以5、6、7月為最強,8、9、10月次之,1、2、3、11、12月最低。?
?
值得注意的是,蛤蚧雖屬喜溫動物,但不耐高溫。對低溫特別敏感,不能生長在冬天有冰雪的地方。?
?
據觀察,蛤蚧耐低溫的能力與個體大小、體質強弱肥瘦有關。肥壯者能忍受5℃左右的溫度;瘦弱者只能耐受8℃左右的溫度;小蛤蚧遇13℃的溫度即凍死。經觀察,蛤蚧的適宜溫度為26—32℃。?
?
水對蛤蚧的生存也關系密切,不僅有降低體溫的作用,而且還可滿足體內代謝之需要,食物雖含有水分,但不足,因此,還需飲水。?
?
夏日除給以飲水外,還要進行體外淋水,以免發生地熱缺水而死亡。蛤蚧在冬、春、秋季可適應不低于55%的濕度環境,夏季則要求在65%以上。蛤蚧對光線的反應特別敏銳,瞳孔能隨光線的強弱迅速作出放大或縮小的調節。在全黑的情況下,瞳孔全部放大成圓形;在白天,瞳孔完全關閉。?
?
(三)食性?
?
蛤蚧只有當溫度在18℃以下時才取食,一般在天黑開始,日出則停止。饑餓時,即使在光線照射下也取食。蛤蚧以食昆蟲為主,并且只吃活蟲,死蟲及有特殊氣味的蟲不吃。常食的小蟲有:螻蛄、蚱蜢、牛角蟲、蓖麻蟲、蠶、禾蟲、蜘蛛、蟑螂、蚊、土鱉蟲、金龜子等。在飼養條件下,蛤蚧一次可吃7.6克重、6厘米長的蚱蜢。食物的消化由吃人至排出約需12小時以上。蛤蚧耐餓較長時間而不死,耐饑長達200多天。?
?
(四)繁殖?
?
正常情況下,蛤蚧需到3—4齡時才能達性成熟,此時體長約13厘米,體重約50克。5—9月這段時間,都可見到蛤蚧產卵,但以6、7月份產卵最多,5、8、9各月產卵較少,10月也發現有個別產卵的。懷卵待產的蛤蚧,腹部膨大,兩側卵巢各有一個成熟的卵及7—10個未發育成熟的卵。?
?
蛤蚧每年僅產卵1次,每次產卵兩個,一般兩卵相隔幾分鐘產出。但也有相隔30分鐘至數天甚至數月的。有個別蛤蚧,1年僅產1個卵。蛤蚧在天黑之后交配,交配時雄性靠近雌性,并爬到雌性背面,雄尾根部繞到雌尾根部下面與之對合,幾秒鐘后各自離開。?
?
在野生條件下,蛤蚧卵產在洞內伸手不及處。在飼養室中,蛤蚧喜將卵集中產在天花板、墻角、墻壁暗角處,卵大多重疊堆積,互相粘連不可分開。鐵絲籠內的蛤蚧大多將卵產在籠壁上,也有產在籠頂的,但極少數產在籠底。蛤蚧產卵時,頭部朝下,尾部朝上,四肢平行伸展,卵剛產出時,卵殼柔軟具粘性,蛤蚧用后腿或后腳不停地將卵往墻壁或籠壁上擠壓,約經幾分鐘,卵就粘于壁上。卵產出幾十分鐘后,蛤蚧自動離開,沒有護卵的習性。?
?
蛤蚧卵最大卵徑值是長30毫米、寬25毫米,最小卵徑值是長22毫米、寬20毫米。最重卵為了.8克,最輕卵為3.97克,多數為5—7克。卵的質量與孵化率有直接的關系。沒有破損的受精卵,只要溫度和濕度適宜,都能正常孵化。早產卵、未受精的卵、受霉菌污染的卵和破損卵都不能孵化,孵化率多在50%一60%左右。孵化率較低的原因還與其在胚胎發育過程中溫、濕度不適宜造成死胎有關。孵化出的小蛤蚧一般體重為5.25—3.63克,體長為59—51毫米。?
?
1.3 ? 蛤蚧的養殖技術?
?
(一)飼養房的設計?
?
要選擇蟲源豐富的地方建立飼養房,無蟲期可將蛤蚧集中關養在專門的飼養室里,喂以人工餌料。只要具備合適的隱蔽場所和容易取得豐富食物的環境就可以用作飼養房。舊房要堵死洞縫,使老鼠不能竄人,蛤蚧不能外逃,地面需鋪一層三合土;房頂需加天花板;墻壁上都要釘上幾塊橫的木板,好供蛤蚧棲息;在面向蟲源的一邊,需加鐵絲網罩,晚上讓蛤蚧到網邊取食活動。網內(外)還需再掛一盞20瓦的黑光誘蟲燈。?
?
一間2.2米高、4米長、2.5米寬的飼養房,可放養蛤蚧400條左右,房子加大,飼養量增加,但房子不宜太高,否則不便于管理。整個房子可分四部分,一是大蛤蚧飼養房;二是小蛤蚧飼養房;三是工作室;四是蛤蚧活動場。大小蛤蚧飼養房要用磚或片石墻分隔開,內壁上半部砌橫溝,溝高5—6厘米,長25厘米以上,南北兩面開窗,窗上釘鐵絲網,加設可開閉的百頁窗,房頂設1—2道縫隙,作為蛤蚧出入活動場的通道。?
?
活動場設在房頂,用鐵絲網圍成。大蛤蚧活動場的鐵絲網孔徑為1.5厘米X1.5厘米,小蛤蚧活動場網的孔徑0.6厘米X0.6厘米;活動場設木板門或鐵絲門,以便飼養人員出入。?
?
黑光誘蟲燈安裝在大蛤蚧活動場上面,燈下設收集漏斗,漏斗管長約50厘米,昆蟲可以落人活動場,但蛤蚧也能從此管逃出,因此在漏斗管下需安裝一個能自動開閉的薄鐵片,昆蟲落下后,薄鐵片自動閉合,以防止蛤蚧逃跑,也可以用塑料布制成1米長管套在漏斗下方。小蛤蚧的活動場可將黑光燈掛在鐵絲網內,只讓小型昆蟲進人,大型昆蟲可再次飛到大蛤蚧活動場上。鐵絲網的造價高,也可以不用鐵絲網,而將黑光燈漏斗直接通人飼養房內。也可以利用自然山石,水庫中小島山石飼養。?
?
(二)種蛤蚧的捕捉?
?
蛤蚧是野生爬行動物,因此捕捉蛤蚧首先要了解蛤蚧的生活習性和棲息環境,這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炎熱暑天或久旱之年,蛤蚧多住山腰;天涼時多住深洞,天暖時多住淺洞,刮風天多住山背。經常有蛤蚧活動的石縫,縫口無蜘蛛網,洞中有新鮮的呈長橢圓形的黑色或褐綠色糞便。初步確認洞內有蛤蚧后,再行捕捉。捕捉方法有下列幾種。?
?
(1)昆蟲誘鉤法?
?
在觀察洞內有無蛤蚧時,要注意里面有無毒蛇棲息,蛤蚧尾部有6—7個白色環,細看易辨認。此外,蛤蚧眼發亮,如果洞內黑暗,可用草莖伸人以誘其出來。蛤蚧常將草莖誤為昆蟲,從深處爬出。此時用一根1米長的粗鐵絲一端磨尖,彎成鉤狀,鉤尖掛蝗蟲一只,慢慢伸人洞里,蛤蚧見食,就會一躍而起張口咬住,未等吞下即將鐵絲扭轉90度,使鉤尖鉤住蛤蚧的下顎,為避免鉤傷蛤蚧上顎,不能直接將蛤蚧拖出,須另外用一根1米長的粗鐵絲,一端彎成直角,但不磨尖鉤入蛤蚧眼眶,然后把兩根鐵絲一起拖出洞口。?
(2)木棒扎發誘捕法?
?
用木棒、竹竿或鐵絲一根,頂端捆扎頭發或馬尾,使之緊纏成團,伸人洞內誘咬,一旦蛤蚧張口咬住,頭發便會卡住牙齒,拉得越緊,蛤蚧就咬得越緊,這時便可將蛤蚧拖出洞外捕捉。?
?
(3)燈照捕捉法?
?
入夜后,蛤蚧出洞,有的嗚叫,有的四處覓食。此時手持電筒,攜一根6米長的竹竿,頂端系一鐵絲鉤,鉤上掛一只蝗蟲,人山捕捉。如見到數米高的峭壁上有蛤蚧,可將竹竿伸去引誘蛤蚧上鉤,如不咬還可用竹竿將蛤蚧快速擊落地上然后捕捉,用此法還可將較高沿洞中的蛤蚧引誘出洞。?
?
如果在低處,蛤蚧會被燈光照得停步不前,此時可迅速用手捕捉。在燈光照射下,蛤蚧也有爬回洞中的,此時稍等片刻,它們仍會爬出洞外。?
?
(4)煙熏捕捉法?
?
當蛤蚧竄人洞縫深處,既不能用餌誘,又不能用鉤鉤時,可用煙攻。用一小束干草塞進洞口,外端點火,吹煙人洞,蛤蚧難受,便會出洞,這時常會去咬干草,當聽到咬干草之聲,立即把干草猛地抽出,蛤蚧也被拉出。但煙熏會傷及蛤蚧和卵,又易引起火災,所以不是好方法。?
?
(三)蛤蚧的飼養管理?
?
飼養哈蚧能否成功,關鍵在于飼料是否充足。其解決辦法一種是利用自然界的昆蟲,一種是人工培育餌料,兩種方法可以互相補充。自然界昆蟲有季節性,人工飼料不受季節影響,所以解決人工飼料是個關鍵問題。?
?
蛤蚧對飼料有一定的選擇性,據對野生蛤蚧胃檢的情況來看,食物以鞘翅目昆蟲數量最多,其次是半翅目、膜翅目、直翅目。飼養房內有趨光習性的昆蟲都能被誘蟲燈光誘引入內,蛤蚧選吃蝗蟲、蚱蜢、稻螟、玉米螟、蔗螟、蛾類、螻蛄、小型金龜子等,在極度饑餓情況下,蛤蚧甚至能吃澤蛙、花姬蛙、壁虎、小型河蟹和小蛤蚧。燈誘捕捉是解決飼料不足最有效的方法。?
?
蛤蚧能吃桑蠶和木薯蠶的幼蟲、蛹和成蟲。1一2厘米長的蠶適合喂養小蛤蚧,蠶一邊長大一邊喂蛤蚧,用不完的,可讓其做繭,然后剪取蛹,蛹可喂大蛤蚧。木薯蠶可全年飼養,蠶蛹和蠶蛾還可低溫保存,保存期長達一兩個月,需要時,可讓其變蛾,蛾放在7—8C的低溫下,可保持1個月不死,隨取隨喂,相當方便。總之,養蠶喂蛤蚧是個好辦法。?
?
飼養蟑螂和土鱉蟲喂蛤蚧,一對蟑螂在廣西南部1年可以繁殖400—1000只以上的小蟑螂,由小蟑螂到大蟑螂均可作為餌料。蟑螂生活力強,容易飼養,但繁殖周期長,且產卵數相對較小。飼養可采用木箱,內釘些木板格,放些朽木,箱蓋用窗紗,每隔數天投喂一次剩飯、菜、果皮、米糠、雜粉等,此外再給些飲水。蟑螂是蛤蚧最喜食的食物之一。?
?
土鱉蟲繁殖較快,飼養方便,用瓦缸、木箱均可,食料與喂蟑螂差不多。土鱉蟲也是蛤蚧最食喜的食物之一。大小蛤蚧要分開飼養,一般體長在9厘米左右時即可放人大蛤蚧房內飼養,太小的蛤蚧如果與大蛤蚧混養易被吞食。在氣溫18—20℃時蛤蚧開始活動和攝食。?
?
蛤蚧在夜間出來活動和攝食,在天黑以后,沿房頂縫隙進入活動場,此時將黑光燈開啟,有趨光性的昆蟲即迎光撲來,落人活動場內,蛤蚧即可捕食。一盞20W的黑光燈,誘捕昆蟲的范圍為200多米,一夜可誘捕上萬只昆蟲,計重500克以上,這些昆蟲足夠供400多條蛤蚧食用。如遇飼料不足時。可補充家蠶、蓖麻蠶、蟑螂、土鱉蟲等。蛤蚧的耐寒性較差,也不抗熱,一般存活的溫度需在8℃以上,15℃以上才能活動,17—18℃以上才能攝食,22—32℃最活躍。?
?
在冬季和早春要做好防寒保暖工作,以保持室溫不低于13℃,直到驚蟄或春分,蛤蚧才再度開始活動。如果冬季室溫提高到20℃以上時,可喂蠶蟲、蟑螂和土鱉蟲等,如果不給飼料,蛤蚧消耗體內營養,會很快消瘦,抗寒能力也會隨之降低,易于死亡。小蛤蚧抗寒能力弱,管理中更應特別注意。夏季,當室溫上升到32℃以上時,除應潑水降溫,增強遮蔭設備外,還應在飼養房內增設飲水用具,供給飲水,或結合降溫,在蛤蚧身上灑水。熱天,蛤蚧喜歡濕潤的環境,這時室內相對濕度最好保持在70%一90%,如果相對濕度降到50%以下,應在室內灑水以增加濕度。除上述工作外,還應經常打掃室內衛生,清洗飲水用具,檢查房內有無洞隙;蛤蚧是否健康,發現有病的應及時隔離。一般有病的蛤蚧主要表現在腳的吸附力差,喜歡單獨在有光處或低處停留。?
?
(四)繁殖管理?
?
1.雌雄蛤蚧的鑒別?
?
雌雄蛤蚧在外形上差異不明顯。從尾部區別,雄體尾基較粗大,從腹面看,雄體在橫裂的泄殖孔外下方兩側有稍明顯的兩個小突起,上各有一小開口稱肛后囊孔,用指輕壓囊孔的稍后方,如果見有一對赤色的半陰莖從泄殖孔兩側伸出,便可確認為雄體,否則即為雌體。?
?
2.產卵與孵化?
?
蛤蚧出蟄尋食后1個月左右,開始繁殖產卵。由于雄蛤蚧多了,便會互相爭雌奪食,咬斷尾巴,降低藥用價值,并且雄蛤蚧還有吃卵及咬死小蛤蚧的特性,故在群體中不宜多,以20—30條群體中配1條雄蛤蚧為宜。多余的應在入冬前或出蟄后淘汰,加工做藥。?
?
繁殖時,將待產卵的雌蛤蚧養在籠內,并用紙格分開,紙格內貼一層薄紙,蛤蚧產卵于紙上,以便扯下薄紙取卵。籠外需用布遮光,以便蛤蚧安靜產卵。產卵后,要及時保護,防止親蛤蚧吃卵。?
?
此外,還需注意鼠、螞蟻等破壞卵。蛤蚧的孵化率較低,一般僅39.6%。早產卵、壞卵、無精卵在孵化前及孵化中應逐一清出,受精卵在一個半月之后,外觀灰褐色,未受精卵仍保持外觀白色。但是即使是完好的受精卵,如果放在潮濕不通風或霉菌滋生的環境中孵化,也能被霉菌侵入,從而影響孵化率。受霉菌污染的卵很快變為褐色,重量減輕,中空,放入水中可漂浮,不能孵化。除蛤蚧卵本身的各種不利因素外,一個正常卵是否正常發育,與溫度和濕度有極大關系,尤其是溫度。?
?
氣溫高的地區(平均溫度30—33C),蛤蚧卵的孵化期為70—80天。凡氣溫較低的蛤蚧產地,產卵期相對較晚,孵化期較長,當年卵孵化不出,需延遲至來年天暖時孵出。這樣孵化期短的要200多天,長的達300多天。如果掌握了溫度對孵化的影響,就可以借助控制溫度來調整卵的孵化速度。?
?
按照一般規律,10—11月份是不易誘捕到昆蟲的季節,這時期孵出的小蛤蚧便會面臨活食不足的局面,一進入寒冬,死亡率往往很高。如果采用降溫孵化的辦法,使卵延遲至來年4月份孵出,這樣便可接上飼料供應,這對小蛤蚧的生長發育都有益處。如果是早期(5—6月)產出的卵,即便當年可以孵出,但因取食期不很長,也會影響個體生長。倘若采用加溫孵化,孵化期將大大縮短,這樣同樣有利于小蛤蚧的生長發育。孵化期的濕度也不能忽視,一般地,按月平均相對濕度,7月為86%,8月為83%,9月為84%,10月為了3%。?
?
1.4 ? 捕獲與加工?
?
一般在5—9月間捕捉,操作時要十分小心,不要把尾弄斷。蛤蚧的尾對于蛤蚧的價值關系極大,斷了尾不夠67毫米長的蛤蚧,不能供外貿出口,內銷降價40%,甚至列入等外晶,藥用價值也隨之降低,影響療效。有些地方僅以尾人藥,可見蛤蚧貴在其尾。?
?
捕捉方法是:?
?
①光照法即晚間趁蛤蚧外出覓食,用較強的燈光照射,蛤蚧見光則不動,便可捕獲。?
?
②引觸法即在小竹竿一端扎上一簇亂頭發,伸入,蛤蚧誤以為飛蟲,便會咬住不放,迅速拉出,捕獲。?
?
將活蛤蚧置地上,用錘子對準腦門輕擊一下,使其昏死,然后將蛤蚧的額部掛于加工臺上倒釘的一鋒利鐵釘上,釘尖露出臺面15毫米左右。使腹部朝上,左手握住蛤蚧,右手持尖利刀,刀口向上,刀尖自泄殖孔向前直切喉前部皮下。也可用剪刀從肛門剪至喉前部。刀口或剪口線不直,加工出的蛤蚧切口邊緣就不直,從而影響規格和質量,勿傷內臟,不需清洗。用兩根細竹條,竹條的長度約相當于四肢向左右伸展的長度,分別插入前肢和后肢,四肢伸展開,用兩根約1厘米寬的薄竹片高叉固定四肢的基部,使其挺直。用兩根薄竹片,長度相當于前后肢內側的距離,兩竹片并排在一起的寬度約等于竹長度,下面一片后角修圓,將腹壁左右橫撐開,以繃足為度,用一根長于全身的扁竹條,沿背部內面直伸到頭腹皮下,再用棉線將尾和扁竹條固定,以防尾折斷。?
?
加工場需建有烘爐,大小視加工數量而定。大烘爐一次可烘300—400條蛤蚧。檢查蛤蚧干,如果成灰色,眼陷入,尾癟,用手指擊頭部有響聲表示已經足干。待涼取出,即成千蛤蚧。將蛤蚧干按規格分大小等級,兩條對合。用棉線扎尾就成商品藥材“對蛤蚧”。
2 ? 蛤蚧養殖資料
2.1 ? 場地選擇
野生蛤蚧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多生活在巖石縫內或樹洞中,有的也生活在房屋墻縫中,日伏夜出,喜捕食昆蟲,生長適溫為15~30℃、濕度55%-75%。人工飼養蛤蚧,既可野外養殖,也可室內養殖,但要模擬野生的生態環境。一般應選擇地勢開闊、蟲源豐足、避風向陽的場地,用磚塊或石頭壘成長4米、寬3米、高3米的房舍,墻體厚度24-36厘米,盡量少灌灰漿,多留縫隙。還應預留適當的洞穴讓蛤蚧躲蔭養神,在房舍的兩面墻壁上留1個窗口,用鐵絲網釘封牢固,以利空氣流通。房頂用鐵絲網(孔徑0.5厘米)封蓋或用竹簾罩蓋,以防蛤蚧逃逸。房舍內每5~7平方米設一黑光燈誘蟲,墻上釘木板格條或竹片,并遮掛黑布或麻袋,保持室內陰暗,適宜蛤蚧棲息。場內用石塊壘筑一些小假山,內設洞穴,一般深40~50厘米。假山外圍種上一些花草,并設多處水池,供蛤蚧飲水、游水。
2.2 ? 飼養管理
(1)飼料。蛤蚧為肉食性動物,喜食活昆蟲,不吃死蟲。多食鞘翅目金龜子類、直翅目蝗蟲、膜翅目白蟻、蜂類等,有時也食小蝸牛、蟑螂、蜘蛛等。根據蛤蚧的食性,可在夜間打開黑光燈誘蟲供它捕食,也可補飼人工飼養的無菌蠅蛆、蛹蠶、蟑螂、土鱉蟲、蝗蟲等,還可補飼少量植物飼料,將南瓜、紅薯煮熟后,加入適量食鹽、魚粉、骨粉、維生素等制成漿糊狀,每隔2-3晚喂1次。飼喂方法是在傍晚將食物涂在鐵絲網或墻壁上,讓蛤蚧饑餓時尋覓舔食。為了保持天然蛤蚧的品質,應以鮮活飼料為主。
(2)繁殖。蛤蚧一般每年3~4月發情交配,5—6月產卵,7~8月孵化。方法是將待產卵的雌體養在籠內,多投喂昆蟲飼料,使其健壯多產卵。蛤蚧有啃食卵子的習慣,應在籠內用紙格分開,紙格上貼一層薄紙供其產卵,籠外用布遮光,為蛤蚧營造安靜的產卵環境。產卵后,將卵紙撕下集中孵化;有些卵沒有產在貼紙的地方,須用鐵紗網罩封,并在上方用塑料薄膜遮蓋,避免日曬雨淋,以提高孵化率。大蛤蚧還有殘食幼蛤蚧的習性,蛤蚧孵出后應及時分群飼養。幼蛤蚧喜歡在每天清晨5—7時、晚上18-23時活動,要注意飼喂營養豐富的食物,頭幾天喂些糖水,6天后投喂小蟲等飼料,喂粥時多摻些雞蛋、維生素、增長素等,促其健康生長,待其長至10厘米左右長時就可放人舍內飼養。
(3)環境。蛤蚧喜陰暗涼爽、潔凈衛生的環境,當房內氣溫在25~t2;左右時生長最快,濕度在60%時對其發育和健康有利。每天堅持打掃衛生,清除糞便,飲水要求潔凈。
2.3 ? 病害防治
(1)口腔炎。蛤蚧患此病時出現患部紅腫、張口困難、厭食等癥狀,應隔離治療。用5%的呋喃西林或0.9%的高錳酸鉀溶液洗患處,并喂給維生素 C和維生素B:,每次2.5毫克,日喂3次,或摻人配制的粥中飼喂。
(2)軟骨病。若發現蛤蚧軟弱無力、厭食,一連幾天不活動,日漸消瘦。可在飼料中加入適量鈣片或富鈣物質,如將貝殼、雞蛋殼炒黃后研成粉,摻入粥中飼喂。
(3)防藥害。當飼養舍附近農田大量椿用觸殺性農藥期間,不要開燈誘蟲;以防蛤蚧取食中毒。
(4)防敵害。飼養房要經常清理,防止老鼠和蛇類隱藏其間。墻外洞穴要堵塞好,門窗及時關嚴。此外,還須防止螞蟻啃食幼蛤蚧。
廣西的蛤蚧養殖場蛤蚧是一種珍貴的藥用動物,人工養殖前景廣闊。
一、建場 ?蛤蚧舍宜建造在干爽、通風、陰涼、安靜的地方。面積大小視飼養規模而定,一般長4米、寬2.5米,高2.2米,每間房可養400條蛤蚧。飼養房頂部要建蛤蚧活動,高1.2米,四周及頂部用鐵絲網圍好。飼養房與活動場相通,便于蛤蚧出入。活動場頂部安裝黑光燈20瓦,開燈誘蟲,下面裝接蟲漏斗,昆蟲經漏斗落入活動場內供蛤蚧食用。房內放置清水供蛤蚧飲用。設小水池供蛤蚧洗澡。房四壁貼一層草紙,掛若干麻布片,便于蛤蚧產卵及隱伏。 ?
二、投食 ?蛤蚧飼料有誘捕、人工飼料和人工配合飼料這幾個來源,平常飼養黃粉蟲、蠅蛆和地鱉蟲,將這些營養豐富的蟲子放在食盤中置于地面供蛤蚧采食。活食短缺時,應訓練蛤蚧吃人工飼料。將玉米、大米、南瓜、冬瓜等煮熟,做成糊狀,放入食盤中。投餌期間,不喂昆蟲,不給飲水,蛤蚧饑餓時便大量采食。投食時間以傍晚為佳。
三、繁殖 ?蛤蚧種源可到飼養蛤蚧的養殖場購買體重150克左右的蛤蚧種,也可到野外山間捕捉。蛤蚧一般在4月恢復活動,5月初進行第一次交配產卵。蛤蚧繁殖時雌雄比5:1混群,任其自由交配。通過翻肛可以鑒別雌雄,雄蛤蚧泄殖腔有三角形突起。一次產卵兩個,年產卵3~4次。蛤蚧的卵產出時是軟殼,在空氣中暴露半小時才會變硬。蛤蚧的卵是依靠在30℃以上自然氣溫孵化的,孵化期50~60天。小蛤蚧孵出來時體長7~8毫米,3~5天后,可自行尋找食物。一周內喂些米湯、白糖水和脫脂奶粉等,一周后可喂些煮熟的碎雞蛋黃、小蟲等,并適時轉移到小蛤蚧舍飼養,防止受到雄蛤蚧傷害。一個月后可合群飼養。蛤蚧生長一年體重達150~200克。
四、管理 ? 除了及時投食,供水外,還要注意防病,防暑、抗寒。消毒藥須用溫和氣味的高效藥,如百毒殺等。飼養密度以每平方米40~50條為宜,操作時要輕巧,以防驚擾蛤蚧,使它盡量減少應激。夏天可在舍內外噴淋水,在進風口掛濕紗布以散熱,加大通風、舍頂加蓋厚草遮陽并淋濕。冬天蛤蚧進入冬眠狀態,注意抗寒保暖,如緊閉門窗、加厚墻上的布片、減少水盤等。 ?五、加工 ?4~8月可捕捉成年蛤蚧加工,用重物擊頭致昏死,用利刃挖掉眼睛,從腹部至胸部剖開,掏出內臟,用布擦干血漬,隨即用經開水煮沸消毒的竹片將蛤蚧撐開,再用竹片將四肢、頭部、尾部繃直固定,用文火烘干即為成品。
3 ? 蛤蚧養殖前景
當前國內大壁虎的數量已急劇減少,幾近枯竭。常成對出售,用量甚大。活體還被加工為各種中成藥,如蛤蚧酒、蛤蚧精、蛤蚧補腎丸、蛤蚧定喘丸等銷售國內外。因此,每年僅廣西一地收購量即達數十萬對之多,由于大量捕捉,產量劇減,價格大幅度上漲,從而刺激群眾捕獵,以至陷于枯竭狀況。此外,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大壁虎的棲息地逐漸縮小,也是影響它數量減少的一個重要因素。雖然自50年代以來就開始人工馴養及繁殖的研究,但規模甚小,且在飼料及繁殖問題上未能很好解決,很難說已經成功,更談不上大規模增產滿足市場需要。1988年12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1989年1月14日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林業部與農業部聯合頒布的《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大壁虎列為國家Ⅱ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