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嘎魚養殖介紹
嘎魚喜棲于靜水或緩流中,底層群居型生活,對環境適應能力強,喜弱光條件下活動和攝食。生存水溫4~38℃,最佳生長水溫在25℃左右,冬、夏季節不需專門的保溫和防暑措施。最適pH值為7.0~8.4。該品種在池塘中的生長速度一般,養殖兩年上市,其商品魚個體為100~200克。
2 ? 嘎魚的生物學習性
黃顙魚種類較多,有瓦氏黃顙魚、岔尾黃顙魚、盎塘黃顙魚、中間黃顙魚、細黃顙魚、江黃顙魚、光澤黃顙魚等,分布于我國河川、湖泊、溝渠等水域中,是一種優質名貴經濟魚類。該魚產量大、肉質細嫩、少細刺、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藥用價值較高,在國內外市場深受歡迎,特別是大規格的鮮活魚供不應求。據分析,每100克魚可食部分中含蛋白質16.1克、脂肪2.1克、碳水化合物2.3克、鈣154毫克、磷504毫克,且含人體必需的多種氨基酸,尤以谷氨酸、賴氨酸含量較高,具有消炎、鎮痛等療效,因而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而且在日本、韓國、東南亞等國家也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是出口創匯的優良品種。在自然水域種,黃顙魚生長速度慢,上市規格小,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市場發展。因此,黃顙魚的人工養殖勢在必行。
2.1 ? 嘎魚形態特征
黃顙魚體長,腹面平,體后半部稍側扁,頭大且扁平,吻圓鈍,口裂大,下位,上頜稍長于下頜,上下頜均具絨毛狀細齒。眼小,側位,眼間隔稍隆起。須4對,鼻須達眼后緣,上頜須最長,伸達胸鰭基部之后,頜須2對,外側一對較內側一對為長。體背部黑褐色,體側黃色,并有3塊斷續的黑色條紋,腹部淡黃色,各鰭灰黑色。背鰭條II,6-7;臀鰭條19-23;鰓耙外側14-16;脊椎骨36-38。
背鰭不分支鰭條為硬刺,后緣有鋸齒,背鰭起點至吻端較小于至尾鰭基部的距離。胸鰭硬刺較發達,且前后緣均有鋸齒,前緣具30-45枚細鋸齒,后緣具7-17枚粗鋸齒。胸鰭略呈扇形,末端近腹鰭。脂鰭較臀鰭短,末端游離,起點約與臀鰭相對,尾鰭深叉形。
2.2 ? 嘎魚生物學特性
(一)生活習性
黃顙魚多在靜水或江河緩流中活動,喜底棲生活,白天棲息于湖水底層,夜間則游到水上層覓食。對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強,因之在不良環境條件下也能生活。幼魚多在江湖的沿岸覓食。
該魚屬溫水性魚類。生存溫度0-38℃。最佳生長溫度25-28℃,pH值范圍6.0-9.0,最適pH值為7.0-8.4。耐低氧能力一般。水中溶氧在3毫克/升以上時生長正常,低于2毫克/升時出現浮頭,低于1毫克/升時會窒息死亡。
(二)食性
黃顙魚是肉食性為主的雜食性魚類。覓食活動一般在夜間進行,食物包括小魚、蝦、各種陸生和水生昆蟲(特別是搖蚊幼蟲)、小型軟體動物和其它水生無脊椎動物,有時也捕食小型魚類。其食性隨環境和季節變化而有所差異,在春夏季節常吞食其它魚的魚卵,到了寒冷季節,食物中小魚較多,而底棲動物漸漸減少。規格不同的黃顙魚食性也有所不同,體長2-4厘米,主要攝食橈足類和枝角類;體長5-8厘米的個體,主要攝食浮游動物以及水生昆蟲;超過8厘米以上個體,攝食軟體動物和小型魚類等。人工培育可喂絞碎的魚、蝦及軟體動物,既要攝食動物性餌料,也吃人工配合飼料,但最好以配合飼料為主,輔以動物性鮮活餌料。
(三)年齡與生長
黃顙魚生長速度較慢,常見個體重200-300克。在自然大水域1齡魚可長到體長56毫米,體重5.7克。2齡魚可長到體長98.3毫米,體重20.6克。3齡魚可長到135.5毫米,體重36.1克。4齡魚可長到160.1毫米,體重58.2克。5齡魚可長到177.7毫米,體重81.3克。黃顙魚雄魚一般較雌魚大。1-2齡魚生長較快,以后生長緩慢,5齡魚僅為250毫米。
2.3 ? 嘎魚的繁殖
黃顙魚2-4冬齡達性成熟(約3齡以上),最小成熟個體,雌魚為11.7厘米,雄魚為14.8厘米。達性成熟的雄魚在肛門后面有一個生殖突,而雌魚則無。在南方4-5月產卵,在北方6月才開始產卵,是產卵較晚的魚類之一。要求水溫在20-30℃。產卵活動于夜間進行,當天氣由晴轉為陰雨,即可產卵。黃顙魚具有筑巢產卵保護后代的習性。產卵時親魚選擇具有水草的沙泥質的淺灘,水深8-10厘米,利用胸鰭刺在泥底上斷斷續續地搖動。建造魚巢有幾個在一起的,也有幾十個成群的,相隔不遠形成穴群。每個穴徑約為15厘米,深為10厘米,產卵受精于穴內。雄魚于穴口保護魚卵孵化。當其它魚接近穴口時,雄魚猛撲向入侵者,驅逐入侵之魚。并經常用巨大的胸鰭撥動,使穴中水流通,利用水流輔助卵孵化。守護到仔魚能自行游動為止(7-8天)。此期間雄魚幾乎不攝食。雌魚產完卵后離巢覓食。黃顙魚懷卵量為1086-4469粒,成熟卵徑1.7毫米,受精卵為黃色、粘性、沉于巢底或粘附在巢壁的水草須根等物體上發育。其產出的卵徑約為2.5毫米,兩天內即可孵化。黃顙魚可能為分批產卵的魚類。
2.4 ? 商品魚養殖
(一)以投喂鮮活小魚蝦主養
1、池塘清整
池塘以2-5畝(1畝=1/15公頃)為宜,平均水深1.8米,池塘淤泥厚約30厘米,注排水條件良好,池塘必須進行嚴格的清塘消毒,池塘每畝用150千克生石灰消毒,3天后加注新水至1.5米。培肥塘水后再放種。
2、放種
放種規格當然越大越好,一般收購自然界野生苗放種,規格為15克/尾以上,如果是放養人工繁殖的苗種,規格一般為5-8厘米。再按常規搭配一些鰱、鳙、草、鯽等,以利于控制池塘水質,提高池塘的生產力和經濟效益。放種數量南北方也不一樣,由于北方生長期短,放養密度以1000-1200尾/畝為宜。南方水溫高,生長期也較長,所以放養密度以500尾/畝為宜。
2.5 ? 嘎魚飼養管理
根據黃顙魚吞食的特點,根據水質、天氣、魚的活動、攝食情況,在池塘投喂適口的鮮活小魚、蝦,讓其自由覓食,最好的鮮活小魚以鯪魚、露斯塔野鯪、麥瑞加拉鯪魚、鯽魚等為好,其次是四大家魚的苗種。池塘池水的透明度應控制在20-30厘米。每20天每畝用15-20千克生石灰全池潑灑,控制池水pH值以創造有利黃顙魚生長的環境。池塘內周圍適當放一些水浮蓮以適應黃顙魚白天在池底棲息,晚上游出水面覓食的生活習性。這樣精心管理的池塘,每畝可收黃顙魚50-250千克左右的產量。此種方法雖然成本低,但無法達到令人滿意的產量和經濟利益。
(二)以投喂飼料為主,輔以海水冰鮮魚和淡水小魚蝦養殖黃顙魚
對池塘和放種要求同以投喂鮮活小魚蝦主養方式相似,但密度可以增加(1500尾-2000尾/畝),達到精養的水平,提高單位產量。飼養管理要求更嚴格,管理更細致。在池塘下風頭設置5平方米左右的投飼點,投飼點用20目左右的網片圍圈,網片高出池塘最高水位3-5厘米,離池底距離50厘米左右。經過馴化,黃顙魚可從底部進來集中攝食,并達到搶食的程度。根據水質、天氣、魚的攝食情況,觀察投飼點有無殘餌,適當調整投飼量,也可根據水質情況靈活調整搭配魚類的比例,有效控制水質。投飼量由投放魚種苗的2-3%逐步增加至8-9%。進入高溫季節,投餌量增大,水質變化快,及時加注新水,排出部分塘水,保持塘水新鮮,控制池塘水的透明度在20-30厘米,根據池水的溶氧量來開啟增氧機,保證池水的溶氧量在3毫克/升以上。在飼養過程中每10天施放一次生石灰,每畝用15-20千克全池潑灑,控制池水pH值以創造有利黃顙魚生長的環境。每畝可收獲150-600千克黃顙魚。使用此種養殖模式,可以以較短時間取得最大的收益。
(三)與池塘養殖魚類混養
黃顙魚與池塘養殖魚類混養,放種規格要求10厘米以上,每畝放200-300尾,這樣既不增加池塘的投餌量,又可獲得一定產量的黃顙魚,既不影響池塘主體魚類的養殖,又可以攝食池塘內小魚蝦、水生昆蟲等,對清除池塘野雜魚起到較大作用。
1、清塘消毒 在池塘放養7-10天后,用生石灰150-200千克/667平方米進行干塘消毒,清除病員生物及敵害。
2、施肥 塘按年初產量計劃配備飼料和肥料,飼料以沉性顆粒配合飼料或膨化飼料為主,并堅持"四定"投飼方法,具體為:精飼料日投喂量,5月以前為池塘魚體重的2-3%,5-6月為4-5%,6月中旬-9月底為6-8%,每日上午9-10時和下午4-5時各喂一次;所施肥料有糞肥、大草等有機肥和碳銨、尿素、磷肥等化肥,并堅持"三看"施肥,低溫期主要施用有機肥,高溫階段以化肥為主,具體根據水質情況掌握肥料追施量。
3、調節 池塘經常加注新水,高溫季節每30天換水1-2次,保持池水透明度30-35厘米。此外各池中安有增氧機1臺,經常開機增氧,提高水中溶氧,避免魚類浮頭或泛塘,并定期施用生石灰,以改善水質,調節pH值。
4、魚病防治 堅持以防為主的方針,在食場掛袋、掛簍,對飼料、水體、食場、工具等進行藥物消毒,并采取外用藥物與內服藥物相結合等方法予以預防,發現魚病及早治療。
3 ? 嘎魚養殖技術
黃顙魚肉質細嫩、味道鮮美,是我國優質名貴魚類,深受廣大消費者歡迎。近年來,黃顙魚人工養殖技術的開發已經成為水產養殖業的一個新亮點,筆者根據當地的養殖實踐對池塘單養和套養兩種養殖方式加以總結。
3.1 ? 嘎魚單養
1、池塘選擇與清整消毒:選擇水質良好、水源充足、無污染的魚池,面積2-10畝,池塘水深在1.5m-2.5m,配備增氧機等機械設備。 清除過多淤泥(池底淤泥不超過10cm),在陽光下曝曬數日后,再進行清整消毒。放養前10-15天,每畝用生石灰50-75kg或漂白粉7-10kg溶解化漿全池潑灑。施用經過發酵的有機糞肥l50~200kg/畝,培肥水質。
2、魚種放養與品種搭配:當年3-4月,放養規格一般為20g/尾以上,放養密度一般為2000-3000尾/畝。放養的魚種要求規格整齊、色澤鮮艷、體表光滑、無病無傷、鰭無殘缺、體質健壯,魚種放養前,用3-5%食鹽水浸洗10-15分鐘。半個月后搭配花白鰱的夏花魚種,花鰱1000尾/畝,白鰱3000尾/畝。
3、餌料投喂:黃顙魚是雜食性、以動物飼料為主的魚類,可采用鮮活的動物性餌料飼養,如小魚、小蝦、畜禽下腳料、螺蚌肉等,也可投喂豆餅、花生餅、麩皮等。或購買全價黃顙魚配合飼料進行投喂。投餌采取“四定”原則,日投餌兩次, 5月以前按魚重量2%至2.5%投喂,6月至8月水溫高,黃顙魚正處于生長旺盛的高峰期,可按魚體重的4%至5%喂料;9月以后水溫逐步下降,精飼料的投喂量逐步減少,并根據魚類的攝食、天氣變化的情況靈活掌握。
4、水質調節與病害防治:黃顙魚對水質的要求較高,要保持水的透明度35至45厘m,PH值6.5至8,在5、6月份每月注水1次,每次換入新水30cm;6~9月份每半個月換水1次,每次換水l5cm左右,保持水深在1.2~1.5 m。定時開啟增氧機,增加水中的溶氧。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開展病害防治工作。定期使用生石灰、漂白粉或其它藥物消毒,殺滅池塘中的細菌、病毒和其它病源微生物。 黃顙魚為無鱗魚,對藥物較為敏感,敵百蟲、硫酸銅等藥品應慎用。
3.2 ? 嘎魚套養
(一)、套養是目前黃顙魚成魚養殖的主要方式。其具有以下幾個優點:一是可以攝食池中魚類殘餌、小雜魚、有機碎屑等,可提高魚池凈化能力。二是黃顙魚攝食水體中的大型寄生蟲,可以減少魚病的發生。三是在不影響主養品種產量的基礎上,每畝可增收黃顙魚20kg,畝增效益在100元以上。
1、成魚池套養。養殖四大家魚的魚塘和主養吃食性魚類等魚池都可以套養黃顙魚。魚池面積2-30畝,水深1.5-2.0m,一般每畝放黃顙魚40-50尾,規格3-4cm,每畝可增收10kg左右。
2、成蟹池塘套養。蟹池中套養黃顙魚,可以充分利用蟹池中餌料生物資源。一般蟹池面積30-50畝,水草覆蓋率在50%左右,在蟹種放養后,畝放3-5cm黃顙魚,30-50尾,可畝增收8-10kg。
3、大水面套養。一般每畝放黃顙魚40-60尾,規格3-4cm ,可畝增黃顙魚10-15kg。
(二)套養注意事項:
1、保持水體有較高的溶氧。
2、保持合理的放養密度和規格。
3、套養黃顙魚后不適宜套養其他的肉食性魚類;淡水沼蝦、淡水螯蝦的養殖池塘中不宜套養黃顙魚。
4、套養過程中,注意黃顙魚的攝食生長情況,如生長規格過小,需適當補放小雜魚蝦或投喂人工配制的專用餌料。投喂人工餌料時,先喂主養品種,后喂黃顙魚。
5、蟹池中套養黃顙魚,蟹池中必須保持充足的天然餌料,也可事先在蟹池中每畝投放螺螄300-400kg以及部分懷卵的鯽魚、抱卵青蝦,讓起自然繁殖,供河蟹、黃顙魚自由攝食。
4 ? 黃顙魚稻田生態養殖技術
一、養殖區的選擇
養殖面積為65公頃,水、電等設施齊全,交通方便。
二、稻田工程建設
1.田間工程以10畝為一個黃顙魚稻田生態養殖單元,在稻田壩埂內側挖上口1.5m、底寬0.5m、深0.7m的環溝,在稻田內每隔40m處挖上口0.5m、深0.2m(耕作層)的淺溝,使淺溝與環溝相通。
2.暫養池以10畝為單元,靠近水源的稻田一端建1個池深1m、面積60平方米的暫養池,以供培育苗種之用。
三、苗種的選擇與放養
1.苗種選擇和運輸選擇種質優良、個體均勻、無公害的健康苗種,放養規格為10g/尾。2004年5月12日從遼陽市購進黃顙魚苗種,用帶有增氧設備的活魚運輸車運輸,到目的地后在車上水箱內用20g/立方米高錳酸鉀對苗種進行消毒15分鐘,然后將苗種放入暫養池。
2.苗種放養采取"兩級"放養法,即暫養池培育和稻田養殖。購進黃顙魚苗種規格為6g/尾,5月12日開始進行黃顙魚苗種暫養培育,放養密度為60尾/立方米。6月27日,在稻田施肥和農藥藥效消失后,將暫養池內的苗種放養到稻田中養殖,放養密度為350尾/畝。
四、養殖管理
1.馴化從暫養培育開始進行投喂馴化,采取定時、定點、不定量的馴化方法,每天定點投喂2次(黃昏前18時和夜間22時),投喂前先給信號(發出響聲)然后再投喂,經過3天~5天的馴化,80%以上的苗種可以集中在飼料點攝食。
2.投喂黃顙魚發育生長的不同階段對營養要求有所不同,我們選用蛋白質含量40%的專用飼料,每天投喂2次,并將黃顙魚養殖投喂分為三個階段進行飼料的合理搭配,以滿足黃顙魚苗種生長的營養需要。第一階段為5月~6月,飼料組成全部是蛋白質含量40%的專用飼料,每次添加飼料總量2%的光合細菌,規格為6g/尾的苗種經過45天暫養培育,出池時苗種平均體重達到50g/尾,最重達85g/尾。第二階段為7月~8月,飼料搭配以雜魚40%、豆粕40%、糠麩20%配比制成為主,燈誘昆蟲為輔,每次添加飼料總量3%的光合細菌。第三階段為9月~10月,正是黃顙魚育肥增重的階段,飼料搭配以蛋白質含量40%專用飼料為主,以雜魚為輔,每次添加飼料總量4%的光合細菌。飼料中添加光合細菌和適量投喂雜魚可以提高黃顙魚的品質。養殖期間,餌料系數為1.0。
3.燈誘昆蟲5月末,隨著氣溫升高,大量昆蟲繁殖生長,此時在暫養池內飼料臺上方安裝1只照明燈,在稻田飼料臺上方安裝2只照明燈,燈誘昆蟲落水后可供黃顙魚攝食,不但降低飼料成本,增加動物性營養,而且減少了水稻種植中蟲害的發生。
五、魚病預防
1.堅持換水,保持養殖黃顙魚的稻田的有效水深。7月份以前,田面保持10cm~15cm水深;7月份以后,田面保持15cm~20cm水深。每隔5天~7天換水1次。
2.調節水質,每隔15天用0.2ppm二溴海因全田潑灑,每隔10天用8ppm~10ppm光合細菌全田潑灑,保持池水的鮮、爽、嫩。
3.青苔沒有形成絲狀時,在出現青苔的局部水面用硫酸銅1ppm或漂白粉2ppm潑灑,予以徹底滅殺。
六、水稻的種植與管理
黃顙魚稻田生態養殖的基本原則是與單作稻相比,在水稻產量略有下降的情況下,提高稻、魚的綜合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