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土地流轉新政策?中央深改組召開了第五次會議,審議了農村土地流轉、農民股份合作等改革方案,被外界解讀為基層改革箭在弦上。此次會議還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在堅持農村土地所有制前提下,促使承包權經營權分離,形成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的新格局,為未來農地改革的制度創新奠定了基礎。
目
錄
進一步完善和落實糧食省長負責制。強化對糧食主產省和主產縣的政策傾斜,保障產糧大縣重農抓糧得實惠、有發展。糧食主銷區要切實承擔起自身的糧食生產責任。全面開展永久基本農田劃定工作。統籌實施全國高標準農田建設總體規劃。實施耕地質量保護與提升行動。全面推進建設占用耕地剝離耕作層土壤再利用。探索建立糧食生產功能區,將口糧生產能力落實到田塊地頭、保障措施落實到具體項目。創新投融資機制,加大資金投入,集中力量加快建設一批重大引調水工程、重點水源工程、江河湖泊治理骨干工程,節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設的征地補償、耕地占補平衡實行與鐵路等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同等政策。加快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加快推進現代灌區建設,加強小型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實施糧食豐產科技工程和鹽堿地改造科技示范。深入推進糧食高產創建和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實施植物保護建設工程,開展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
科學確定主要農產品自給水平,合理安排農業產業發展優先序。啟動實施油料、糖料、天然橡膠生產能力建設規劃。加快發展草牧業,支持青貯玉米和苜蓿等飼草料種植,開展糧改飼和種養結合模式試點,促進糧食、經濟作物、飼草料三元種植結構協調發展。立足各地資源優勢,大力培育特色農業。推進農業綜合開發布局調整。支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畜牧業和糧食加工業,繼續實施農產品產地初加工補助政策,發展農產品精深加工。繼續開展園藝作物標準園創建,實施園藝產品提質增效工程。加大對生豬、奶牛、肉牛、肉羊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小區)建設支持力度,實施畜禽良種工程,加快推進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畜禽養殖,增強畜牧業競爭力。完善動物疫病防控政策。推進水產健康養殖,加大標準池塘改造力度,繼續支持遠洋漁船更新改造,加強漁政漁港等漁業基礎設施建設。
加強縣鄉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嚴格農業投入品管理,大力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落實重要農產品生產基地、批發市場質量安全檢驗檢測費用補助政策。建立全程可追溯、互聯共享的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信息平臺。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食品安全城市創建活動。大力發展名特優新農產品,培育知名品牌。健全食品安全監管綜合協調制度,強化地方政府法定職責。加大防范外來有害生物力度,保護農林業生產安全。落實生產經營者主體責任,嚴懲各類食品安全違法犯罪行為,提高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健全農業科技創新激勵機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員與企業人才流動和兼職制度,推進科研成果使用、處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員股權激勵改革試點,激發科技人員創新創業的積極性。建立優化整合農業科技規劃、計劃和科技資源協調機制,完善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機制。加強對企業開展農業科技研發的引導扶持,使企業成為技術創新和應用的主體。加快農業科技創新,在生物育種、智能農業、農機裝備、生態環保等領域取得重大突破。建立農業科技協同創新聯盟,依托國家農業科技園區搭建農業科技融資、信息、品牌服務平臺。探索建立農業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充分發揮科研院所、高校及其新農村發展研究院、職業院校、科技特派員隊伍在科研成果轉化中的作用。積極推進種業科研成果權益分配改革試點,完善成果完成人分享制度。繼續實施種子工程,推進海南、甘肅、四川三大國家級育種制種基地建設。加強農業轉基因生物技術研究、安全管理、科學普及。支持農機、化肥、農藥企業技術創新。
加快全國農產品市場體系轉型升級,著力加強設施建設和配套服務,健全交易制度。完善全國農產品流通骨干網絡,加大重要農產品倉儲物流設施建設力度。加快千億斤糧食新建倉容建設進度,盡快形成中央和地方職責分工明確的糧食收儲機制,提高糧食收儲保障能力。繼續實施農戶科學儲糧工程。加強農產品產地市場建設,加快構建跨區域冷鏈物流體系,繼續開展公益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試點。推進合作社與超市、學校、企業、社區對接。清理整頓農產品運銷亂收費問題。發展農產品期貨交易,開發農產品期貨交易新品種。支持電商、物流、商貿、金融等企業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開展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
實施農業環境突出問題治理總體規劃和農業可持續發展規劃。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廣生物有機肥、低毒低殘留農藥,開展秸稈、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和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范,按規定享受相關財稅政策。落實畜禽規模養殖環境影響評價制度,大力推動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繼續實行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開展西北旱區農牧業可持續發展、農牧交錯帶已墾草原治理、東北黑土地保護試點。加大水生生物資源增殖保護力度。建立健全規劃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國家水資源督察制度。大力推廣節水技術,全面實施區域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行動。加大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態保護力度。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擴大重金屬污染耕地修復、地下水超采區綜合治理、退耕還濕試點范圍,推進重要水源地生態清潔小流域等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大力推進重大林業生態工程,加強營造林工程建設,發展林產業和特色經濟林。推進京津冀、絲綢之路經濟帶、長江經濟帶生態保護與修復。摸清底數、搞好規劃、增加投入,保護好全國的天然林。提高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補助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標準。繼續擴大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試點。實施濕地生態效益補償、濕地保護獎勵試點和沙化土地封禁保護區補貼政策。加快實施退牧還草、牧區防災減災、南方草地開發利用等工程。建立健全農業生態環境保護責任制,加強問責監管,依法依規嚴肅查處各種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
提高統籌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能力。加強農產品進出口調控,積極支持優勢農產品出口,把握好農產品進口規模、節奏。完善糧食、棉花、食糖等重要農產品進出口和關稅配額管理,嚴格執行棉花滑準稅政策。嚴厲打擊農產品走私行為。完善邊民互市貿易政策。支持農產品貿易做強,加快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農業企業集團。健全農業對外合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抓緊制定農業對外合作規劃。創新農業對外合作模式,重點加強農產品加工、儲運、貿易等環節合作,支持開展境外農業合作開發,推進科技示范園區建設,開展技術培訓、科研成果示范、品牌推廣等服務。完善支持農業對外合作的投資、財稅、金融、保險、貿易、通關、檢驗檢疫等政策,落實到境外從事農業生產所需農用設備和農業投入品出境的扶持政策。充分發揮各類商會組織的信息服務、法律咨詢、糾紛仲裁等作用。
增加農民收入,必須明確政府對改善農業農村發展條件的責任。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各級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加快建立投入穩定增長機制,持續增加財政農業農村支出,中央基建投資繼續向農業農村傾斜。優化財政支農支出結構,重點支持農民增收、農村重大改革、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農業結構調整、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村民生改善。轉換投入方式,創新涉農資金運行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和杠桿作用。改革涉農轉移支付制度,下放審批權限,有效整合財政農業農村投入。切實加強涉農資金監管,建立規范透明的管理制度,杜絕任何形式的擠占挪用、層層截留、虛報冒領,確保資金使用見到實效。
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健全國家對農業的支持保護體系。保持農業補貼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逐步擴大“綠箱”支持政策實施規模和范圍,調整改進“黃箱”支持政策,充分發揮政策惠農增收效應。繼續實施種糧農民直接補貼、良種補貼、農機具購置補貼、農資綜合補貼等政策。選擇部分地方開展改革試點,提高補貼的導向性和效能。完善農機具購置補貼政策,向主產區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擴大節水灌溉設備購置補貼范圍。實施農業生產重大技術措施推廣補助政策。實施糧油生產大縣、糧食作物制種大縣、生豬調出大縣、牛羊養殖大縣財政獎勵補助政策。擴大現代農業示范區獎補范圍。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耕地保護補償、生態補償制度。
增加農民收入,必須保持農產品價格合理水平。繼續執行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重要農產品臨時收儲政策。總結新疆棉花、東北和內蒙古大豆目標價格改革試點經驗,完善補貼方式,降低操作成本,確保補貼資金及時足額兌現到農戶。積極開展農產品價格保險試點。合理確定糧食、棉花、食糖、肉類等重要農產品儲備規模。完善國家糧食儲備吞吐調節機制,加強儲備糧監管。落實新增地方糧食儲備規模計劃,建立重要商品商貿企業代儲制度,完善制糖企業代儲制度。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完善種植面積和產量統計調查,改進成本和價格監測辦法。
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完善農業服務體系,幫助農民降成本、控風險。抓好農業生產全程社會化服務機制創新試點,重點支持為農戶提供代耕代收、統防統治、烘干儲藏等服務。穩定和加強基層農技推廣等公益性取務機構,健全經費保障和激勵機制,改善基層農技推廣人員工作和生活條件。發揮農村專業技術協會在農技推廣中的作用。采取購買服務等方式,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服務。加大中央、省級財政對主要糧食作物保險的保費補貼力度。將主要糧食作物制種保險納入中央財政保費補貼目錄。中央對政補貼險種的保險金領應覆蓋直接物化成本。加快研究出臺對地方特色優勢農產品保險的中央財政以獎代補政策。擴大森林保險范圍。支持郵政系統更好服務“三農”。創新氣象為農服務機制,推動融入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增加農民收入,必須延長農業產業鏈、提高農業附加值。立足資源優勢,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大力發展特色種養業、農產品加工業、農村服務業,扶持發展一村一品、一鄉(縣)一業,壯大縣域經濟,帶動農民就業致富。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挖掘鄉村生態休閑、旅游觀光、文化教育價值。扶持建設一批具有歷史、地域、民族特點的特色景觀旅游村鎮,打造形式多樣、特色鮮明的鄉村旅游休閑產品。加大對鄉村旅游休閑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增強線上線下營銷能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研究制定促進鄉村旅游休閑發展的用地、財政、金融等扶持政策,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