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國商務部列出了對美國制裁的清單,其中大量包括農產品。
有些人嘲笑美國是個農業國。其實,這從一個方面反映了國內對美國的誤解,尤其是對美國農業的誤解。此農業國非彼農業國。所以本文簡單介紹一下,美國的農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過去的兩個多世紀里,美國基礎產業中農業的領導地位是最最穩固的。自十九世紀中開始,美國的農業為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的吃、穿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纖維。而這個為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提供糧食和纖維的行業,產值僅占美國經濟1.2%,美國從事農業生產的人不到1%美國主要出口的農產品 肉制品,玉米制品是大頭美國農產品主要出口國家
美國的農業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農業,是工業化的農業 agriculture industry, 跟東亞的小農經濟完全不是一個概念。
解放生產力:
從1860到1910年的半個世紀內,美國經歷了一次農業革命。在內戰結束后,勝利的北方的工業與銀行為主的工商業經濟對南方的農業經濟進行了或明或暗的掠奪。所以從1867到1897年近30年間,美國農業地區處于一種連續不斷的反抗狀態。當時美國人口是31,443,321, 農業人口為15,141,000, 幾乎一半人口都從事農業。解決問題的一個辦法就是,提高農業生產率,從土地上解放更多的勞動力出來。所以在那個時間段,美國農業革命進入快車道。
技術進步:
從技術進步的歷史來看,1850年代起,美國農業主要在三方面取的了重大進步:農業機械的進步;種子改良;化肥的廣泛應用。這三方面,美國直到今天依然處于世界上最先進水平。
美國的聯合收割機,收一英畝麥子只需二十二分鐘,英國同類機器要多花兩倍時間。當時美國一臺打谷機能替代一百二十個熟練農民的工作。美國的農業機械化程度超前世界上所有國家半個世紀以上。1860年后的半個世紀,美國完成了農業機械化。
美國的農業革命,開始于農業機械的普及。19世紀50年代,聯合收割機獲得專利,使得生產效率提高一倍。
最早的聯合收割機是靠馬拉的
1868年,蒸汽拖拉機開始使用在農業中。
1910年之后,農業機械開始廣泛使用汽油引擎,使得農機在美國農業中進一步得到普及,農業機械化的后果是生產率增加。
美國農業的生產效率在1840到1910年之間,一直高居于世界第一,并與第二位的英國拉開了很大的距離。這一時期,美國農業生產效率提高了44.2%,英國只提高了百分之28.6%.這一時期,美國小麥生產效率提高了133.3%,玉米生產效率提高了87.8%,棉花生產效率提高了百分之56.8%.同一時期,包括工業在內的整體美國經濟的生產率(每小時勞動的產量)只增長了大約百分之20%.
1910年,美國的總人口是91,972,266, 農業人口 32,077,000 已經從50%降到了30%.
這是美國從1840年開始到2010年農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從近70%降到現在的1%左右。
制度創新:
美國的制度創新,是美國農業發展的另一個前提條件。政策上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了《宅地法》與《莫里爾法案》大大促進了農業革命的發展。(不需要年年發1號文件,立法就是最大的重視)。
《莫里爾法案》(Morrill Act)對美國影響非常深遠。該法案規定,聯邦政府按每州國會議員人數每人撥出三萬英畝土地,并將這些贈地所得的收益在每州至少資助一所農工學院稱“贈地學院”.學院主要課程,必須按照各州政府法律規定講授與農業和機械工藝有關的知識,為促進工農業的各個階層培養專門人才。聯邦政府共撥地一千七百四十三萬英畝用以贈地學院。二十八個州設置了專門的農工學院,其余的州將土地撥給州立大學在州立大學內添設農工學院。《莫里爾法案》對美國高等教育影響極大,后來其中最有名的大學應該屬于德州農工大學名字很土氣,但是絕對是個很不錯的大學,世界排名100以內,美國前五十很穩工科前十。
市場經濟:
美國農業從1840年起,就建立起了大規模的農場式生產方式。市場經濟的農場體制將提高生產效率轉化為外在的自由競爭,使美國農業取得了巨大的技術進步。充分的市場競爭使得農場優勝劣汰,集約度越來越高。
美國農場數,土地數,平均單個農村的面積。
美國農業革命的結果就是,家庭農場逐漸發展成了大型農場、土地輪作制、專業分工協作、區域專業化。硬生生把農業搞成了工業,使美國的農業進入了工業化時代。
今年美國農業的現狀已經跟1910年又有了巨大的變化,現在很多產品完全是工廠化生產出來的。比如美國1/3的蘋果是我們附近一個城市生產的。美國1/3的橙子和西紅柿是加州沙漠中人工造出來的綠洲生產出來的。感興趣的可以看看America Revaled系列紀錄片的第一集 《美國的農業》。
中國對美國農產品加稅的影響?有影響,但是對美國的影響沒有那么大,對中國自身的影響會比較大。
前面說過美國的農業人口占美國的人口1%,產值也就占美國的GDP1%,所以指望搞美國農產品會撬動美國政策轉向是不太可能的。
另外,美國的農業非常強大,是訂單式生產的農業。很多土地都是根據市場需求來決定種什么不種什么。比如種大豆還是種玉米完全是根據市場需求來定的。
美國有段時間玉米生產很多,政府還有清潔能源的補貼,美國用玉米制作了大量的玉米乙醇燃料來替代汽油。大量玉米不是被吃掉的,而是燒掉的。所以退一萬步來講,美國的農民大不了回來繼續種玉米,政府稍微補貼一下就夠了。
而對中國來講,溫的時代還經常念叨守住18億畝耕地的紅線。這幾年的房地產開發,紅線應該早就越過了。耕地就那么多,種了小麥,稻子就不能種大豆,種了大豆就不能種小麥和稻子。東北突擊種大豆這種想法完全是不切實際的。
中國大量進口大豆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榨油,還為了豆粕。豆粕是養殖業的重要原料,間接決定了肉類產品價格。肉類價格的漲價會直接推動CPI,推動通脹。
大豆價格漲30%,直接拉動CPI 0.5個點。
增加農產品關稅是殺敵100,自損1000的操作。限于篇幅,我們僅僅簡單介紹了一下美國第一次農業革命的歷史與成果。
美國在1960年代之后,農業開展了第二次革命,美國的農業技術水平和生產力有了更進一步的提升。直到現在美國的農業創新依然很發達,生產率方面獨步全球。
而中國的總體農業水平還沒有達到美國上一次農業革命的水平。2017年農業人口的比例還在42%左右,跟1860年的美國相當。
而跟1860年代的美國聯邦政府相比,今天中國的很多政策非常令人費解:一方面農民工在慢慢消失,各地頻現用工荒;另外一方面,各級城市都在努力清理低瑞人口,抑制城鎮化進程。更不要說投入巨資去興辦專門的農工學院了,去教育,培訓,扶持農民了。
不知道拿鋤頭有什么值得宣傳的,別人150多年前,就機械化了,無論是技術的推廣,技術應用,還是在制度方面,中國追趕美國農業還有很長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