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河蚌養殖
1.1 ? 親蚌的選擇和培育
1.親蚌選擇
(1)親蚌要求殼色要光亮,呈青藍色,殼完整無殘缺,“腹部”鼓圓,蚌體健壯肥滿,閉殼力強,蚌齡以6~8冬齡為好,雌蚌最好是經產母蚌。
(2)育珠蚌的性別從外觀上很難區分,必須根據內部鰓絲的疏密及根數,才能準確判斷。一般雌蚌個體稍大,生長輪紋較寬,貝殼也略寬、略厚。打開河蚌,雌蚌鰓絲排列緊密,性成熟后,外鰓瓣的鰓絲數目達100~120根;雄蚌鰓絲排列稀疏,性成熟后,外鰓瓣的鰓絲數目僅為60~80根。
2.親蚌的培育 ?親蚌培育池面積最好在2000平方米以上,水深為1.5米,池底淤泥厚度適中。養殖水層含氧量為4.0~8.0毫克/升,pH為6.5~8.0,餌料生物量為10~20毫克/升。水質不宜過肥,以免雌性生殖細胞因缺氧發育不良或發生性逆轉。若用小面積水域培育親蚌,必須具有緩流條件。
一般雄雌按2∶1的比例(即2雄夾1雌為1組合),并尾相靠地吊在水層中進行性比組合養殖。
親蚌培育工作應從秋季開始,要定時注、排池水,適時繁殖餌料生物,促進親蚌生殖腺的發育、成熟。
1.2 ? 受精及胚胎發育
1.受精
(1)受精季節 ?以三角帆蚌為例。一般情況下,三角帆蚌3齡時已具繁殖能力。每年5月開始性成熟。性成熟時,雌性三角帆蚌的生殖腺外觀呈橘黃色,雄性三角帆蚌的生殖腺呈白色。產卵季節為5~7月。成熟卵子為圓球形;成熟精子鏡檢能擺尾游動。當生殖巢中絕大多數卵粒成熟時,雌蚌即排卵受精。三角帆蚌每年產卵5~8次,產卵量為40萬~50萬粒。
(2)受精方法 ?河蚌受精的方法有自然受精和誘導授精兩種。
①自然受精:在蚌的繁殖季節,雌蚌成熟的卵經生殖孔排至身體外套腔中;雄蚌成熟的精子由輸精管經生殖孔排至鰓上腔,再經出水管排到體外水體中。精子隨水進入雌蚌外套腔中與待孕的卵結合,完成受精。受精卵就在母蚌的左右兩側外鰓瓣上進行胚胎發育。
②誘導授精:雄蚌的生殖細胞通常比雌蚌先成熟。可在雌蚌部分卵成熟時,人工取出雄蚌精液,用生殖鹽水稀釋后注入雌蚌的外套膜,并把雌蚌預先置于水溫比原池水溫高3~5℃的受精盆中,進行誘發授精。第1次注入的精液僅僅起誘發雌蚌排卵的作用,需要用同樣的方法注入第2次稀釋精液,這次精液中的精子正好與誘發出來的成熟卵受精。通過誘導授精,能使河蚌提前進入繁殖季節。
2.胚胎發育 ?受精卵自卵裂起,經過受精卵→桑椹期→囊胚期→原腸期→鉤介蚴的胚胎發育過程,形成鉤介蚴蟲。整個胚胎發育過程一般需35~50天。
1.3 ? 采鉤介蚴苗
鉤介蚴在母蚌外鰓瓣上發育成熟后,具有足絲和鉤,能夠寄生魚體上,也必須寄生在魚體上,才能完成變態過程,成為幼蚌。因此,在鉤介蚴即將脫膜而出時,就要用魚作“采苗器”,將鉤介蚴采集在魚體上。
1.采苗魚的選擇 ?鰱、鳙、草魚、鯉均能采到鉤介蚴,但以性情溫順的鳙魚和草魚魚種為好。每只蚌每次采苗需9.9厘米規格魚種300~500尾。要選擇體質健康的優良魚種,才能耐受較多鉤介蚴蟲的寄生。
2.鉤介蚴成熟度的鑒定 ?未成熟的鉤介蚴不具寄生能力,必須對鉤介蚴的成熟度進行鑒定。鑒定方法是取出幾只培育的母蚌,首先用開殼器撐開河蚌,加塞固定到一定程度,然后用探針在河蚌鰓瓣中部挑出少許鉤介幼蟲,若挑出的鉤介幼蟲能互相粘連成一條鏈,則為成熟鉤介蚴。
3.采苗方法
(1)室內采苗 ?在盆中注入10~15厘米深的潔凈新水,將經過檢樣的母蚌平置于盆底,然后放入采苗魚,并通入水管使水成為流水,數小時后即能刺激母蚌排出鉤介蚴。
(2)室外采苗 ?在河、湖泊的清爽水質中,可用魚箱采苗。采苗數量大,適于大量生產。采苗要及時更換采苗點,以每尾魚寄生約200尾鉤介蚴為宜,數量過大會引起采苗魚死亡。采苗前1天,要對采苗魚進行拉網鍛煉,增強其體質,并排出糞便,以避免采苗魚污染鉤介蚴。
2 ? 河蚌養殖致富經
? ? ? 1:人力成本,要知道,一個養殖場,一般的規模也要500畝以上吧,至少要請三個工人,負責每天的清潔、維護環境等基本工作,在養殖過程中,插片、檢驗、珍珠分類等,都需要人的,因此,請根據你當地的人工成本來預算出你需要的投入!
?
? ? ? 2:租金成本,據我所知,現在的湖南、安徽、諸暨等地,一般的水塘或者水庫的租金,一畝是400元起價了,還要簽訂20年以上的合同才有這個價,請根據自己的資金狀況做合理的預算!
?
? ? ? 3:蚌苗成本,2014年,三角蚌的價格是0.3元,冠皺蚌的價格是0.55元,你可以根據養殖密度大概的算出需要的投入,當然,養殖過程中肯定會有死亡發生,還需要補蚌種!
?
? ? ? 4:周期成本,通常,三角蚌養5年可以出售,冠皺蚌養5.5年出售,這個周期很長,你需要一定的抗風險能力,因為沒有人能具體的預測幾年后的情況!
?
? ? ? 當然,還有很多要考慮的,比如水質、流域原則、立體原則等等!
? ? ? 太多了,實在無法一一說明啊!
?
? ? ?下面說說利潤的問題吧,河蚌養殖的利潤有如下幾個部分構成:
? ? ?1:水產利潤,養殖河蚌肯定會混合養殖一些魚類、烏龜、螃蟹等等,具體的價格請以你當地價格為準!
?
? ? ?2:馬賽克利潤,很多廠商會找養殖場進原料來進行加工,現在的市場行情,三角蚌的在500-800元左右,冠皺蚌在1200-1600元左右,要看具體厚度來衡量價格的!
?
? ? ?3:珍珠利潤,統貨商通常采取五點抽樣法,來衡量整個養殖場的珍珠質量,具體的價格你可以和統貨商協商,這點不好預測!
3 ? 肉用河蚌養殖技術
3.1 ? 肉用河蚌養殖方法
1、水面不能太小,要求6000m2以上。如面積太小,水質環境變化大,不穩定,影響蚌的生長。
2、水深1.5-4.0米的水面可育珠,最好2-3米,低于1米或高于5米均不宜養殖。
3、水源充足,且無各種污染,有毒物質含量不得超過漁業水質標準。
4、一定速度的流水(每種流速不超過0.1米),對蚌的生長與珍珠的生長有利。生產實踐證明,蚌育珠在有流水及其條件好的河、湖中,養殖一年可產珍珠5-8克/只,而靜水水域中養殖3年才能產珠5-8克/只。
5、充足的陽光照射,能夠直接產生熱效應,從而為育珠蚌及其餌料生物提供能量能源。光照對珍珠的顏色及其光澤也有著直接的影響。通過可增加水中的溶氧,又可促進水體的運動和熱量的傳遞。
6、育珠水域土質以粘土最好,河土次之,黃土、砂泥土最差。池底要有適當淤泥。
7、PH值在7-8是最透宜育珠蚌的生長和珍珠質的分泌。
8、溶氧一般夏季水體要大于5毫克/升,冬季要大于3毫克/升。
9、蚌水域透明度以30厘米較好。
10、蚌對水溫的最適范圍為18-28℃。
11、水體中無機鹽的含量以鈣離子最重要,因為鈣是珍珠和珠蚌貝殼的主要成分。通常要求水中含鈣量在10毫克/升以上,當水體中含鈣量低時,可通過施生石灰來解決。
12、氮是一切藻類生長必須的營養之素。氨氮含量高說明水體比較肥,超過2毫克/升,說明水體污染較嚴重,對蚌的生長和成活有影響;當氨氮含量低于0.1毫克/升時,說明水質太瘦,不能滿足天然餌料增殖的需要。
13、亞硝酸鹽含量應在0.01-0.1毫克/升之間。含量超過0.1毫克/升就會出現蚌珠生長緩慢或死蚌現象。
14、養殖水域應無水生維管束植物,以防其與育珠蚌的餌料生物爭奪營養。對于一些敵害生物如蝦、蟹等也應及時清除。
3.2 ? 水域的選擇
不論是池塘、溝港、外蕩、湖泊,還是水庫、河流,只要育珠水域環境條件達到上述要求的就可選擇為育珠水域進行養蚌育珠。
3.3 ? 河蚌的養殖
1、目前河蚌養殖方式多采用吊養和籠養。吊養方法有單個吊養和串養在一根線上吊養兩只蚌以上。籠養數量依籠(網籠、網夾)的大小而定,一般以每只蚌都能接觸籠底為適宜。
2、育珠河蚌一般畝養殖池塘為800-1200只;外蕩為600-800只。養殖密度具體視體重肥度。水體流動、水體深度等理化、生物因隨蚌體大小適量增減。
3、河蚌養殖已成為我市外蕩漁業之體綜合開發利用的主要生產內容。以育珠為主的池塘可以適量放養草魚、鳊魚、 鯽、鱖魚、黃顙魚等及搭養少量鰱、鳙魚,以充分挖掘水體生產潛力。
3.4 ? 河蚌的管理
1、手術后暫養期管理:手術后的蚌,暫養于微流水、水質清爽的水域中,休復15-30天。在這期間,一般吊養后不要隨意翻動,也不可離開水面,更不能開殼檢查,以免影響其體質恢復和珠囊的形成。如水太肥,透明度小于30厘米,則需采取措施降低肥度。一個月后,對暫養水域蚌進行清查,發現死蚌及時清除,然后再重新吊養到育珠水域。
2、加強注、換水與增氧:在沒有流水的封閉靜止水域中養河蚌時,遇高溫、水淺、低壓后,會造成缺氧死蚌。因此必須及時加水,換水或保持水質新鮮和含氧量充足,以免育珠蚌缺氧、低氧情況下蚌、珠生長緩慢。
3、及時調節吊養深度:根據水位、水溫及季節變化,應適時調節育珠蚌的吊養深度。冬季和夏季宜適當深吊(水面下40-60厘米),春、秋兩季可吊養淺些(水面下15-20厘米)。
4、做好水域施肥:如育珠池塘水質清瘦,要及時施肥。肥料可用有機肥或化肥,或二者兼用。有機肥山雞、鴨、鳥類為好,使用前需加1名生石灰和發酵腐熟后方可施用。化肥主要是尿素和過磷酸鈣(用量比1:2或1:3),兩種混合加水后潑灑,做到次多、量少,少施、勤施,一般畝用尿素1公斤。還可用潑施豆漿(飼料與肥料)。同時施用鈣肥(生石灰),PH值低多施;PH值高少施。保持池水透明度在30百米左右。
5、清除附著物:育珠蚌經吊養一段時間后,在吊養網籠、網袋和蚌體上常附生大量的附泥和生物(如水藻類、淡水海綿、聚縮蟲等),影響育珠蚌的生長,必須定期清洗。在4-10月份,每隔一個月涮洗一次。
6、維修養殖設施:在養殖過程中,發現養殖設施有破損情況應及時修復,以免造成經濟損失。
通過以上關于河蚌怎么養容易的介紹,對于詳河蚌養殖技術有什么我們有了認識,在進行養殖的時候我們也要注意正確的方法,特別是要根據河蚌的生活習性來進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