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螳螂介紹
學名螳螂,亦稱刀螂,無脊椎動物,屬肉食性昆蟲。在古希臘,人們將螳螂視為先知,因螳螂前臂舉起的樣子像祈禱的少女,所以又稱禱告蟲。
除極地外,廣布世界各地,尤以熱帶地區種類最為豐富。世界已知2000多種左右。中國已知約147種。包括中華大刀螳、狹翅大刀螳、廣斧螳、棕靜螳、薄翅螳螂、綠靜螳等,螳螂是農業害蟲的重要天敵。
2 ? 螳螂是益蟲還是害蟲
身體為長形,多為綠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種類。頭呈三角形,能靈活轉動。復眼突出,單眼3個。咀嚼式口器,上顎強勁。前足捕捉足,中、后足適于步行。漸變態。卵產于卵鞘內,每1卵鞘有卵20~40個,排成2~4列。每個雌蟲可產4~5個卵鞘,卵鞘是泡沫狀的分泌物硬化而成,多粘附于樹枝、樹皮、墻壁等物體上。初孵出的若蟲為“預若蟲”,脫皮3~12次始變為成蟲。一般1年1代,一只螳螂的壽命約有六至八個月左右,有些種類行孤雌生殖。肉食性,獵捕各類昆蟲和小動物,在田間和林區能消滅不少害蟲,因而是益蟲。性殘暴好斗,缺食時常有大吞小和雌吃雄的現象。分布在南美洲的個別種類還能不時攻擊小鳥、蜥蜴或蛙類等小動物。螳螂有保護色,有的并有擬態,與其所處環境相似,借以捕食多種害蟲
螳螂屬于捕食性昆蟲,喜歡捕捉活蟲,特別是以運動中的小蟲為食。3齡前的幼小若蟲,如無活蟲,很難飼養成功。因此,在螳螂卵塊孵化前,應準備活蟲飼料,如蚜蟲和家蠅等。蚜蟲繁殖力極強,且易飼養。可預先在花盆或小型塑料陽畦中,種植十字花科植物,待出苗后,接種上菜縊管蚜,讓其繁殖待用。其他飼料昆蟲有大蠟螟、玉米螟、菜粉蝶、土元、黃粉蟲等。
交配
雌性的食欲、食量和捕捉能力均大于雄性,原因在于雌性的蛻皮次數多于雄性一次,吃掉雄性也是螳螂的本性。據科學家推測,雌螳螂在交配時吃掉雄螳螂是為了補充能量。
性情:兇殘,雄性羞愧,不能接受子女,思維邏輯:反向邏輯,靈性天賦極高。
科學家實驗室里觀察大刀螳螂交尾。但是就自然環境做了一些改進:他們事先把螳螂喂飽吃足,把燈光調暗,而且讓螳螂自得其樂。人不在一邊觀看,而改用攝像機紀錄。結果出乎意料:在三十場交配中,沒有一場出現了吃夫。相反地,他們首次紀錄了螳螂復雜的求偶儀式:雌雄雙方翩翩起舞,整個過程短的10分鐘,長的達兩個小時。里斯克和戴維斯認為,以前人們之所以頻頻在實驗室觀察到螳螂吃夫,原因之一是因為在直接觀察的條件下,失去“
隱私”的螳螂沒有機會舉行求偶儀式,而這個儀式能消除雌螳螂的惡意,是雄螳螂能成功地交配所必須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在實驗室喂養的螳螂經常處于饑餓狀態,雌螳螂饑不擇食,把丈夫當美味的食物。為了證明這個原因,里斯克和戴維斯在1987年又做了一系列實驗。他們發現,那些處于高度饑餓狀態(已被餓了5到11天)的雌螳螂一見雄螳螂就撲上去抓來吃,根本無心交配。處于中度饑餓狀態(餓了3到5天)的雌螳螂會進行交媾,但在交媾過程中或在交媾之后,會試圖吃掉配偶。而那些沒有餓著肚子的雌螳螂則并不想吃配偶。可見雌螳螂吃夫的主要動機是因為肚子餓。但是在野外,雌螳螂并不是都能吃飽肚子的,那么,吃掉自己的丈夫就還是可能發生的。
在對歐洲螳螂的交配行為中科學家進行了首次大規模的野外研究。在他觀察到的螳螂交尾現象中,大約31%發生了吃夫行為。在野外,雌螳螂大概處于中度饑餓。吃掉雄螳螂,對螳螂后代也的確有益。一項研究表明,那些吃掉了配偶的雌螳螂,其后代數目比沒有吃掉配偶的要多20%。里斯克和戴維斯也承認,歐洲螳螂發生的吃夫現象可能比其他螳螂遠為普遍,使他們給螳螂帶來惡名,雄螳螂很顯然不是情愿地被吃的,在被吃時雄性螳螂有在反抗,前肢會有攻擊現象,嘴部張開反擊。
3 ? 螳螂的生長繁殖
雌性的產卵方式特別,既不產在地下,也不產在植物莖中,而是將卵產在樹枝上或灌木秸稈上,重點是一高出為主。交尾后2天,雌性一般頭朝下,從腹部先排出一層泡沫狀物質,然后在上面順次產卵,然后再蓋上一層泡沫狀物質,至少要產七層,像千層餅一樣,使卵透氣變成若蟲時容易鉆出,卵鞘很快凝固,在沒干前粘性很大如同面筋,風干后形成堅硬的卵鞘。卵鞘中藥稱“桑螵蛸”或“螵蛸”。卵產于卵鞘內,每1卵鞘有卵20~40個,排成2~4列,每個雌蟲可產4~5個卵鞘。次年初夏,從卵鞘中孵化出數百只若蟲。若蟲蛻皮數次,發育為成蟲。為不完全變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