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酵床養豬是通過參與墊料和牲畜糞便協同發酵作用,快速轉化生糞、尿等養殖廢棄物,消除惡臭,抑制害蟲、病菌,同時,有益微生物菌群能將墊料、糞便合成可供牲畜食用的糖類、蛋白質、有機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增強牲畜抗病能力,促進牲畜健康生長。
目
錄
發酵床養豬是通過參與墊料和牲畜糞便協同發酵作用,快速轉化生糞、尿等養殖廢棄物,消除惡臭,抑制害蟲、病菌,同時,有益微生物菌群能將墊料、糞便合成可供牲畜食用的糖類、蛋白質、有機酸、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增強牲畜抗病能力,促進牲畜健康生長。
1、發酵床養豬可以減輕對環境的污染。不需要對豬糞采用清掃排放,也不會形成大量的沖圈污水,從而沒有任何廢棄物、排泄物排出養豬場, 實現了污染物“零排 放”標準,大大減輕了養豬業對環境的污染。
2、 相對節省人動力。由于不需要清糞,按常規飼養,能增強每員飼養量。
3 、正常情況下可節省藥費,豬吃了微生物菌以后,能幫助消化,節省了部分飼料,還有一定程度下提高豬群的抵抗力。并且發酵床養豬法減少了藥物的使用,同時減小了豬肉的藥物殘留問題。
4 、節約水和能源,常規養豬,需大量的水來沖洗,而采用此法只需提供豬只的飲用水,能省水80~90%%;發酵床產生熱量,豬舍冬季無須耗煤耗電加溫,節省能源支出。
5 、據商業機構推廣材料強調能節省飼料,原理是糞便給菌類提供豐富的營養,促使有益菌不斷繁殖,形成菌體蛋白,豬只通過拱食圈底填充料中的菌體蛋白,補充了營養,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相對節省一部分飼料。
6 、墊料在使用3年后,形成可直接用于果樹、農作物的生物有機肥,達到循環利用、變廢為寶的效果。
7、發酵床上養豬,豬肉肉色紅潤,紋理清晰,肉質較高,有助于提高豬肉價格和市場競爭力。
“生態環保發酵床技術的推廣與使用是養豬業的一大革新,是破解養豬業三大難題的有效法寶。
1、“環保門”:豬糞廢水自消化
通過采用生物發酵舍“零排放”養豬技術,豬場的糞尿直接排入墊層中,經微生物發酵分解和吸氨固氮,糞尿轉化為有機肥,豬舍里不產生臭氣和氨味,無需沖洗豬圈;豬因糞尿氨過重和豬場沖洗豬冷熱不勻,造成的呼吸道疾病也大大降低,節省大量的設備成本,糞尿處理成本。豬場生產的有機肥的甜頭,有機肥供不應求。“轉變養豬方式,豬糞便變廢為寶,不僅解決了養豬場污染物無處排放的難題,更是一舉多得,達到經濟、社會和環境保護三贏,又是一項農民增收和創收的好項目。”
2、“安全門”:豬肉安全來保障
生物發酵舍,首先要求豬舍的空氣流動性好,養殖密度是根據春夏秋冬不同季節來合理地調控;只要選擇健康的豬苗,按照不同周齡的要求注射疫苗,待穩定期過后,進入已經發酵完全的豬舍,正常情況下就不需要打針投藥。因為發酵床里大量的混合型的有益微生物菌群,可以抑制各種病原體的入侵。無藥物殘留,且各項指標都達到《無公害食品豬肉》(NY5029-2001)的要求。
3、“價格門”:養豬成本再降低
引進發酵舍養豬技術,特別是將微生物技術應用于養豬業,大大降低了綜合成本:如果吃普通的飼料,大約3.3斤飼料能轉化為1斤豬肉,如今2.9斤飼料就能轉化為1斤豬肉;減少了藥品的投入,每頭豬的防疫費用從50元降到25元;不必安裝保溫燈,不必天天清理豬糞,節電、節水達80%以上。
首先,選擇有技術、信譽度高、敢與養殖戶簽訂合同的廠家。發酵床養豬的核心技術是菌種,其菌種質量優劣直接影響豬舍糞尿的降解效率。劣質小雜牌廠家生產的發酵床菌種一般運行三兩個月后,就極易造成菌種大部分甚至全軍覆沒的“壞床”、“死床”現象,整個發酵床報廢,用戶損失慘重,經銷商與廠家的信譽大損。優質的發酵床菌種是天然復合菌群,并經過培養、篩選、提純、復壯。發酵床已在全國三十個省市大面積推廣,在廣大養殖戶中已有了非常良好的信譽度,這么好的推廣效果依托優質的發酵床菌種。
其次,選擇好操作、易管理、維護簡單的發酵床。有些發酵床的廠家在制作發酵床時必須加鹽、加營養液、加土、加水,必須提前堆積發酵處理,需要浪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不便于學習和推廣傳播,不便于經銷,而且由于提前已經啟動發酵了,菌種的工作壽命大大縮短,而且極容易出現死床、壞床等現象,一定選擇在使用中不再添加菌種,在制作時不用添加類似紅糖和鹽之類物質的發酵床菌種。
最后,選“適度與正確宣傳的”。要有媒體適當宣傳報道的,如果報刊雜志上網站等各種媒體的廣告宣傳均見不到,向用戶或一般百姓打聽均說沒聽見過的,那么,這個廠家或產品可能是新的或很一般的,一般說來,可靠度不如知名品牌產品。當然也不能片面聽信某些非法小報刊雜志的夸大或欺騙性的宣傳,一定注意截取權威報道視頻畫面的菌種廠家應注意甑別,選擇一個好品牌,免得后顧之憂或造成重大損失。
1、豬舍
豬舍一般寬4~6米,長8~20米,立柱高1.8~2米,頂高3米左右。座北朝南,屋頂要做好保溫隔熱設計,以利冬季保溫及夏季隔熱,房頂設有可自由開閉的窗子,陽光可照射整個豬床面積三分之一,南北墻可設大窗或使用卷簾,并且從太陽升起至太陽落下,可照射整個豬床的每個角落,這樣可使豬舍內部的微生物可適宜地生長繁殖。
如果用溫室大棚模式,養豬大棚跨度一般為4~5米,長度為20~25米,四周圍欄高1.0~1.2米,支撐大棚可用空心磚等材料砌成,棚高一般在2.7~3.0米。材料可選用鋼筋、水泥等材料,頂部覆蓋塑料薄膜、編織布、草簾等。大棚四周不設圍墻,夏天等于是個涼棚,冬季放下塑料薄膜就成為一個暖圈,冬暖夏涼,為豬提供了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
2、豬圈
通常每間豬圈凈面積約25平方米,可飼養肉豬15~20頭。一般每頭豬占地1.2-1.5平方米。向地面以下深挖50~90厘米。
3、建造發酵床的注意事項
(1)、 通氣:每個豬欄都要開窗,一般來說,要相對而開,便于空氣流通,夏季打開,冬天太冷需要用東西蓋起來。一般情況下,還是需要定期打開。
(2)、 陽光:屋頂需要設置透明亮瓦,要讓陽光照進來,這個對發酵床菌種營養搭檔伴侶和糞便秸稈發酵劑非常重要,亮瓦的多少以陽光自東向西移動時可照到豬圈全部為最佳,盡量做到陽光普照。屋頂現在他們家主要用的是水泥瓦。
(3)、 分區(豬欄):主要是用竹子,是因為考慮到價格比較便宜,家里種植,就地取材。但是竹子太松,沒有事情的時候,豬會咬它們,導致現在看起來豬圈圍欄參差不齊。但是如果有錢,他們打算更正為鋼管,因為鋼管耐用以及美觀。
(4)、 豬糟:喂豬要跑到欄子里面,導致自己全身都是豬食。這樣就思考如果自己在外面,不讓人進去,后來就向想到這個辦法,用水泥制作,豬欄設計在豬槽的中間,豬吃東西的地方可以放寬些地方,人喂食的地方可以放窄些,但是現在也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人喂食的地方太小了,導致喂食的時候食要外流,有浪費,所以還是外面同樣寬點會比較合適。但是現在這個缺點是槽比較深,豬吃食比較困難,這一方面還有圈底沉降的原因,所以增加圈底高度也可以緩解這個問題。
(5)、 施工成本:總施工面積在100平方左右,其中豬欄部分有60平方,其余擬建鴨舍,根據當時的情況,開始我以為5000元,但是現在用了10000元(這里面豬苗成本就差不多就是7000元了,有15頭小豬及3頭種豬),不算人工,磚、水泥、瓦土等等一些小的是設施,但是現在還是沒有完成。
(6)、 養豬密度 : 根據豬的大小來分,考慮豬的數目,從小時候就要思考,40個平方米是15頭,但是自己覺得密度比較小,還可以增加到10到13個,每個豬大概1平方米左右,如果養的密度太小,微生物營養不夠,發酵不好,就失去效果了,但是我們可以補充,密度過大絕對不行,對圈地造成很大的影響,豬的活動空間也不夠,微生物吸收不了這么多豬糞,導致圈底潮濕。
1、墊料原料選擇
發酵床養豬技術重要環節是墊料的制作。墊料一般選擇:秸稈、樹葉雜草、稻谷殼粉、鋸末屑、糞便,發酵床菌種之一糞便秸稈發酵劑等,有條件加入少量的米糠、酒糟等糟渣飼料發酵效果更好。
墊料中的秸稈、樹葉雜草、稻谷殼粉主要起蓬松透氣作用,使得墊料中有充足的氧氣,鋸末屑、糞便、米糠、酒糟等糟渣飼料則是起墊料的保水性及微生物營養源的作用。
注意事項:
①、秸稈、樹葉雜草需事先切成5~8cm長小段;②、鋸末經防腐劑處理過的不得使用,如三合板等高密板材鋸下的鋸末。
2、墊料配比及用量
墊料配比:鋸末屑50%,稻谷殼粉40%(若無,可用鋸末屑全部代替),糞便10%,發酵床菌種糞便秸稈發酵劑0.2%,水60-70%。如添加5-10%米糠、酒糟等糟渣飼料發酵效果更好,可代替等量稻谷殼粉。
以豬圈填墊料總厚度90厘米,每平方米用墊料170公斤計算,墊料原料用量如下:鋸末屑:25平方米×170公斤×50%=2125公斤;稻谷殼粉:25平方米×170公斤×40%=1700公斤;糞便:25平方米×170公斤×10%=425公斤;廣州農牧開發有限公司發酵床菌種糞便秸稈發酵劑:25平方米×170公斤×0.2%=8.5公斤。如果有條件可先鋪30-40厘米深的木椴,然后再鋪上發酵墊料。如果鋸末屑不充分,可先鋪50厘米深的秸稈、樹葉雜草,然后再鋪上發酵墊料。
3、墊料發酵方法
墊料發酵根據制作場所不同一般可分為:集中統一制作和豬舍內直接制作兩種。
集中統一發酵墊料是在舍外場地統一攪拌、發酵制作墊料。這種方法可用較大的機械操作,效率較高,適用于規模較大的豬場,要新制作墊料的情況下通常采用該方法。
在豬舍內直接制作是十分常用的一種方法。即是在豬舍內逐欄把秸稈、樹葉雜草鋪上,然后把稻谷殼粉、鋸末屑、糞便、米糠、酒糟等糟渣飼料混合均勻后使用。這種方法效率低些,適用于規模不大的豬場。
4、墊料發酵操作
1)將發酵墊料,發酵床菌種之一糞便秸稈發酵劑,水按配比準備待用;2)先將發酵床菌種之一糞便秸稈發酵劑倒入準備使用的水中稀釋攪拌均勻浸泡2-12小時活化菌種,增強菌種活性,稀釋用水最好為井水或河水,若為自來水請放置24小時后再用;3)攪拌發酵:①如有攪拌機:可以先將發酵原料混合2分鐘后,再倒入菌種稀釋液攪拌4分鐘;②沒有攪拌機:在地面上鋪上發酵墊料翻倒兩次混合均勻,再澆發酵床菌種糞便秸稈發酵劑稀釋液翻倒兩次混合均勻。堆成高約0.6米、寬2米的長方形物料堆,并在堆頂打孔通氣。最后用長方形塑料布將肥堆覆蓋保溫、保濕、保肥,塑料布與地面相接,隔1米壓一重物,使膜內既通風又避免被大風鼓起。發酵過程中應特別注意翻堆通風換氣,夏、秋季節早晚要揭膜通風翻堆一次(1~2小時),天氣晴朗時可在頭天傍晚揭膜,次日早上覆蓋。堆漚4~6天后,堆溫可升至60~70℃。
注意:如發酵失敗,查墊料有否加入防腐劑、殺蟲劑,水份是否過高或不足造成的。視發酵混合物水分多少增減配比,發酵混合物的總水分應控制在60~70%。過高過低均不利于發酵,水過少,發酵慢;水過多會導致通氣差、升溫慢并產生臭味。水分合適與否判斷辦法:手緊抓一把物料,指縫見水印但不滴水,落地即散。
1、發酵床管理
豬舍中的鋸屑變少時,適當補充缺少部分。為利于豬拱翻地面,豬的飼料喂量應控制在正常量的90%,平時發現豬大便堆積得比較多時,把它向空地撒一撒,便于充分分解。另外,地面不能太干燥,就是既要保持很松散,但是又不能有揚灰,不能有灰塵揚起來,否則豬容易得呼吸道病。在特別濕的地方加入適量新的鋸末屑、稻谷殼粉,鋸末屑、稻谷殼粉各50%。用叉子或便攜式犁耕機把比較結實的墊料翻松,把表面凹凸不平之處弄平,豬全部出欄后,最好墊料放置干燥2-3日;將墊料從底部反復翻弄均勻一遍,看情況可以適當補充發酵床菌種混合物,重新堆積發酵,間隔24小時后即可再次進豬飼養。飼養密度:單位面積飼養豬的頭數過多,床的發酵狀態就會降低,不能迅速降解、消化豬的糞尿,一般每頭豬占地1.2~1.5平方米。
2、飼養管理
發酵床養豬飼養管理,與傳統養豬模式沒特殊的地方。
1)與傳統養豬一樣,首先要打好疫苗,控制疾病的發生;
2)進入發酵舍前必須做好驅蟲工作;
3)進入發酵舍豬大小必須較為均衡,健康;
4)保持適當的密度:養豬的頭數過多,發酵床的發酵效果就會降低。一般7-30kg的豬0.8-1.2平方米/頭,30-100kg的豬1.2 -1.5 平方米/頭 ;
5)飼喂特殊添加發酵床專用菌種之二營養搭檔伴侶的飼料;
6)注意通風管理,帶走發酵舍中的水份,天氣悶熱時,開啟風機強制通風,以達到防暑降溫目的;
7)日常檢查豬群生長情況,把豬太小的豬挑出來,單獨飼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