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
十八大報告中提出要“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這是中國共產黨把握時代特點、積極回應各族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有力回音。大力加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用先進的社會主義文化引領社會思潮、凝聚社會共識,有利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現階段,我國很多地方,尤其是廣大農村地區由于受文化體制不健全、文化基礎設施薄弱、對農村文化骨干缺乏有力的培訓等原因的影響,文化建設相對落后,文化發展狀況還需得到進一步的改善。
繁榮和發展農村文化事業絕非一朝一夕之事,還需從制度建設、人才培養、公共設施完善等方面作出努力,力求我國農村文化建設工作扎實推進,取得實效。總體來看,仍需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1、加強對農村文化人才建設的組織領導。各級黨委和政府要充分認識到農村文化人才建設的重要意義,要把農村文化人才建設納入各級黨委和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要把文化人才培訓工作同其他社會經濟工作共同部署,共同推進。各鄉鎮、村要成立文化工作領導小組。健全文化組織機構,盡快建立鄉鎮文化站,配足專業人員,落實編制,形成農村文化有專人管,專人抓的工作格局。
2、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鼓勵在農村建立各類文化協會,并指導各類協會組織開展好活動,逐步擴大農民文化活動的參與面,不斷提高廣大農民的文化生活質量,引導廣大農民群眾自覺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此外,可充分利用好村內有文藝特長的人,或外請有文藝特長的老師教授當地村民學習唱歌、跳舞等,以加強對農村文化干部、文化骨干和文化愛好人士的輔導,充分發揮出農村文化能人的引帶、輻射作用。
3、加大財政扶持力度,以加強農村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文化部門應積極向上爭取文化政策性資金及器材,用于支持農村文化事業;各級財政部門應保證文化事業單位的辦公經費;各村委會更應根據實際情況加大對當地娛樂設施如村文化活動室、室外健身場等硬件設施的建設,確保農村文化服務活動的順利開展。力爭構建出縣有文化館、鄉有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動室、自然村有文化活動點的“四級文化活動網絡”。 ??
4、不斷開創村民展示平臺。豐富農村文化生活,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農民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文化部門和農村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持組織開展好農民書畫展、農民歌手大賽和農民風采展示等常規性的文化活動,引導和推動農民自演自賞、自娛自樂的文化骨干隊伍的形成,營造祟尚科學、文明向上的文化氛圍。要以文化下鄉為載體,改進服務方式,深入農村,流動服務,變文化“下”鄉為文化“留”鄉,變“送”文化為“種”文化。抓好鄉村文化、家庭文化、農村校園文化,推進農村文化普及工作,提高農民群眾文化活動質量。 ?農村文化建設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需要。農村要實現全面發展,不僅需要物質財富的富足,還要有精神的充實和文化的繁榮,更要有廣大農民群眾文明程度的提升。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廣大農民群眾在精神層面求新、求樂、求變的愿望日益強烈,這就需要我們尊重他們的意愿、滿足他們的需求,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的同時,向他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只有滿足這些條件,才能真正建成社會主義新農村,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
2 ? 加強農村文化建設實施方案
為進一步組織開展鄉文化活動,加強農村文化事業建設,提高村民的整體素質和農村的文明程度,豐富農村文化生活,特制定《關于加強農村文化建設開展鄉鎮文化活動的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和十七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為主線,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方向,推進文化創新。通過開展富有特色的慶元文化活動,充分調動農民群眾積極主動參與農村文化事業建設的熱情,從而把全體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凝聚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來。
二、目標和原則 ?我鄉是一個傳統的農業鄉鎮,農村人口所占比重一直很大,農村歷史文化積淀也特別豐厚。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激發鄉村文化活動的主創性,積極打造我鄉特色農村文化,提高我鄉農村文化事業建設水平是我們的目標。多年來,鄉文化活動主要是立足本土開展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要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鄉村文化活動新思路,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事業建設力度,在考慮本鄉實際,充分汲取鄉土精華,充分吸納農村文化成果,積極打造地方特色文化。
三、組織機構
1、為確保實施方案的順利開展,特成立領導小組 組 長:楊勇 ?副組長:田云釵 韋清莽 ?成員:張全中、郭亞林、周敬、馬光瓊、李興佑、陸萬軍。
2、根據各村具體情況成立業務指導小組,分配到各村負責具體文化業務指導工作。
四、實施步驟
1、制定切實可行的工作計劃 ?(1)各村負責人要進一步搞好文化工作。工作計劃內容包括:農村科普;農技推廣;共享工程的日常維護和開放;農家書屋建設;村級文化室建設;農民群眾自娛活動的組織和輔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收集整理和保護。(2)各村負責人要及時將村開展的活動進行收集,同時要充分考慮如何調動廣大群眾參與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如何發現推出文藝人才,挖掘優秀的民間文化藝術,提升農村的文化品位。
2、工作要求 ?要高標準、高起點,提升農村文化事業建設力度,采取引進、挖掘、創作相結合的方式,組織好有文化、懂藝術、會技藝的綜合人才,創作出內容健康向上,形式豐富多彩,具有地方特色,民間風情和現代生活氣息的藝術精品。各業務指導員要積極指導幫助。 ?具體要求如下:(1)文藝節目:各村必須盡快組織策劃創編一至兩個優秀的藝術精品節目參演。各村要認真計劃組織排練,參加的農民文化節目時間不超過七分鐘,節目形式多樣,如民間歌舞、戲劇表演、山歌對唱、民間絕活表演等。(2)農民攝影、書畫、工藝作品展 ?在農民攝影、書畫、工藝作品展三個展覽項目上,每個項目各村推選出五件作品選評參展。作品具體規格要求如下: ?攝影作品規格:10英寸(最長邊為10英寸(25厘米)),黑白彩色均可。 ?書畫作品規格:書法、國畫,作品尺寸:4尺對開式,4尺三開。
3 ? 加強農村文化設施建設
近年來,在新農村建設中,廣大農村在抓經濟建設同時,十分注重農村文化建設,農村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從總體上看,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民群眾的精神需求還不相適應,還存在諸多現實問題。具體表現在:
一是農村文化發展呈區域差異。存在縱向和橫向發展的不平衡性。縣城較鄉鎮、鄉鎮較村組豐富,經濟發達鄉鎮強于經濟落后鄉鎮,交通發達鄉鎮富于偏僻鄉鎮,文化底蘊深厚鄉鎮富于文化基礎薄弱鄉鎮。
二是農村文化產品供需不平衡。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對文化生活需求日益多樣化,但反映農村文化生活的作品不多,精品更是鳳毛麟角;民間文藝團體稀少;文化“三下鄉”的內容與農民貼的不緊,提供的簡明法律、農業科技知識較少,文化服務供需落后于農民對精神文化產品的需求。
三是農村文化事業重視不夠。大部分鄉鎮領導干部在對物質、精神建設上仍然存在著“一手硬、一手軟”的問題,存在著把經濟建設搞上去了,文化建設也就自然得到加強了的“自然論”;先搞經濟建設,后抓文化建設的“先后論”;認為文化建設難度大,不能立竿見影,不出政績的“無用論”,沒有充分認識文化建設對和諧農村的促進作用。?
四是農村文化活動缺乏正確引導。調查發現,農村日常文化生活除了看電視外,最普遍的現象就是打撲克、打麻將,連最基本的棋類、球類活動開展甚少,上網、玩游戲的農民更是為數很少,反映出農民文化生活方式單調。由于缺乏適合農民的活動平臺和正確的引導致使農村封建迷信盛行,賭博之風蔓延,農村傳統美德逐漸淡化。
五是農民文化陣地在漸趨萎縮。鄉鎮文化站“一塊牌子、一張桌子、一個章子”的現象較普遍,農家書屋缺乏管理,難以真正惠及農民。文化站長多數忙于鄉鎮其他行政事務中,很少主動開展文化業務工作。由于缺乏經費,更難以挖掘、培育農村文化能人。我國農村人口多,如果不重視農村文化建設中存在的現實問題,不認真加以解決,或者說只滿足于硬件建設而忽視軟件建設,后果將不堪設想。為此建議:
一、完善文化建設機制體制,理順農村文化發展的脈絡。
1、提高思想認識。基層領導要樹立科學的發展觀,正確處理“增長”與“發展”的關系,充分認識到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2、健全工作機制。切實加強政府部門關于文化建設的整體職責,縣委、縣政府將文化建設納入重點工作目標管理考評,作為考核鄉鎮領導干部工作實績的重要指標。把農村文化建設納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鄉鎮發展規劃,納入財政支出預算,納入干部晉級考核指標,完善管理機制和監督機制確保農村文化建設各項目標任務的實現。
3、創新工作思路。堅持城鄉協調發展的理念,把城鎮文化建設與農村文化發展有機結合起來。縣文化主管部門和各鄉鎮要由側重于“送文化”逐步向“種文化”轉變,變“文化下鄉”為“文化駐鄉”。同時要指導農民開展一些自娛自樂活動,使專業演出和農民的自娛自樂有機地結合起來,帶動和推動農村文化事業健康發展,
二、加大文化基礎設施投入,注入農村文化發展的血液。
1、拓寬融資渠道,吸引資金投入。堅持公益性文化設施以政府投入為主的原則,積極向國家和省市爭取資金投入,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吸引社會資金投入鄉鎮文化建設。支持農民自籌資金,興辦農民劇團、農家書屋等,使農民群眾也成為文化建設的投資主體。形成“政府牽頭、社會參與、群眾受益”的發展格局。
2、設立專項資金,加快陣地建設。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確保農村重點文化建設的資金需求。在現有規模的基礎上將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家書屋工程、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農村黨員遠程教育工程以及新婦女學校等資源進行整合,做到“少花錢、多辦事”。
3、以獎代補形式,扶持文藝團體。增加對送戲下鄉和農民自辦文化活動的資金支持,扶持和資助有代表性、有影響的農村區域性民間民俗活動,對能正常開展活動、創作藝術作品的文藝團體和文化能人給予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