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
錄
又名馬蹄、水栗、烏芋、菩薺等,屬單子葉莎草科,為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有細長的匍匐根狀莖,在匍匐根狀莖的頂端生塊莖,俗葉荸薺。稈多數,叢生,直立,圓柱狀,有多數橫隔膜,干后稈表面現有節,但不明顯,灰綠色,光滑無毛。葉缺如,只在稈的基部有2-3個葉鞘;鞘近膜質,綠黃色,紫紅色或褐色。小穗頂生,圓柱狀,在小穗基部有兩片鱗片中空無花,抱小穗基部一周;其余鱗片全有花;較小堅果長一倍半,有倒刺;柱頭3。小堅果寬倒卵形,雙凸狀,頂端不縊縮;花柱基從寬的基部急驟變狹變扁而呈三角形?;ü?-10月。
荸薺是莎草科植物荸薺地下匍匐莖先端膨大的球莖,有細長的匍匐根狀莖,在匍匐根狀莖的頂端生塊莖,俗葉荸薺。
稈多數,叢生,直立,圓柱狀,高15-60厘米,直徑1.5-3毫米,有多數橫隔膜,干后稈表面現有節,但不明顯,灰綠色,光滑無毛。葉缺如,只在稈的基部有2-3個葉鞘;鞘近膜質,綠黃色,紫紅色或褐色,高2-20厘米,鞘口斜,頂端急尖。小穗頂生,圓柱狀,長1.5-4厘米,直徑6-7毫米,很淡綠色,頂端鈍或近急尖。
有多數花,在小穗基部有兩片鱗片中空無花,抱小穗基部一周;其余鱗片全有花,松散地復瓦狀排列,寬長圓形或卵狀長圓形,頂端鈍圓,長3-5毫米,寬2.5-3.5(-4)毫米,背部灰綠色,近革質,邊緣為微黃色干膜質,全面有淡棕色細點,具一條中脈;下位剛毛7條;較小堅果長一倍半,有倒刺;柱頭3。
小堅果寬倒卵形,雙凸狀,頂端不縊縮,長約2.4毫米,寬1.8毫米,成熟時棕色,光滑,稍黃微綠色,表面細胞呈四至六角形;花柱基從寬的基部急驟變狹變扁而呈三角形,不為海綿質,基部具領狀的環,環寬與小堅果質地相同,寬約為小堅果的1/2。花果期5-10月。
荸薺喜生于池沼中或栽培在水田里,喜溫愛濕怕凍,適宜生長在耕層松軟,底土堅實的壤土中。
在栽培上要求有20-25厘米的耕作層,這樣既利于球莖的生長發育,又不致球莖深鉆,個體發育大小均勻整齊一致,也有利于掘收。耕層過粘,不利于球莖的膨大,腐殖質過多,球莖的含糖量降低,甜味差。適宜在淺水中生長,在營養需求上,要求氮肥較少,磷肥較多。在整個生長期中,要求有充足的光照。
繁殖采用球莖亦稱果球進行無性繁殖。荸薺是通過匍匐莖繁殖的,播種前逐個選取表皮無破損、頂芽側芽粗壯健全、皮深褐色、單球莖重為15克以上、具有所栽培品種特征的球莖做種薺,播種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浸泡18-24小時,殺死表面病菌,每畝大田需種薺大約15-20千克。
荸薺育苗時間因移栽時期而定,早水荸薺因前期氣溫低,在移栽前40-45天(3月下旬至4月上旬)開始育苗,晚水荸薺因育苗時氣溫較高,在栽植前20-25天育苗。在長江中下游地區,一般在清明到谷雨期間育苗,育苗前先進行室內催芽,然后再在水田里進行排種和假植。
室內催芽的方法是在地面鋪上10厘米左右的一層稻草,將種薺芽朝上排列在稻草上,疊放3-4層,上面再覆蓋稻草,每天早晚各淋一次水,10-15天以后,當芽長到3-4厘米的時候,就可以把幼苗移栽到育秧田中進行排種了。
育秧田要選擇在排灌方便、肥沃疏松的地方,將秧田深耕、細耙、整平,四周要留有畦溝并筑好圍埂,因為這一時期荸薺生長的營養主要來自荸薺球莖,秧田一般不需要施肥。
將催好芽的球莖一個一個地排入秧池,并將球莖按入泥中1-2厘米,株行距為6×6厘米,要求芽頭向上、高低一致,田間保持水層1-2厘米。15-20天以后,苗高10厘米左右、并有5-6根葉狀莖時就可以進行假植了。
荸薺假植就是把所育的小苗分開,擴大它的株行距,便于集中施肥和管理,更主要是南方地區接油菜茬或小麥茬種植荸薺的需要。假植的具體做法是在排種后20-25天,將葉狀莖10-15厘米的球莖移植于荸薺秧田中,按株行距30厘米×40厘米栽入球莖,這樣既有利于發根,又擴大了苗的營養面積。
荸薺移苗后的秧田最好保持2-3厘米的淺水層,這樣可以提高土溫,促進苗的生長。移苗后約15天左右,每畝施入氮、磷、鉀三元復合肥20千克,注意要撒施,不能集中施在根的附近,以免燒傷幼苗根部。經30-40天后,當苗高35-40厘米葉狀莖粗0.5厘米以上,就可以起苗定植到大田了。
1、選好田塊,防止連作。荸薺對土壤要求并不嚴格,都能適應生長,但若要產品商品性好,高產穩產,最好選擇在ph值中性偏酸土壤肥沃、排灌暢通、耕層深厚的烏泥田或青紫泥田。絕對不能連作種植,實行2―3年間隔輪作,減少病害對產量的影響。為便于統一管理,提高栽培技術到位率,宜提倡連片種植,劃片輪作,創造最大管理效益。
2、選種。選擇球莖大、飽滿無破損、表皮光滑、色澤一致、芽頭粗壯的球莖作為育苗用種。準備每畝2500―3500枚為宜。在播種前用1000倍浸種靈水溶液浸種10―24小時。瀝干后,每粒荸薺種子,按實于方格淤泥中。播種深度以淤泥蓋除荸薺露出頂側芽為標準。上覆蓋涼簾,保持營養土濕潤,以利于出苗。早水荸薺在4月下旬育苗,晚水荸薺在6~7月育苗。
3、適期定植。一般早水荸薺苗齡45~70天定植,晚水荸薺苗齡25~30天栽植。行距一般為55~60cm,株距25~30cm。主莖株叢苗和分株苗均可用作定植苗。入土深度以栽穩為宜。栽時如苗太高,應割去梢頭,留葉狀莖高25~30cm,以免栽后被風折斷和動搖根株。
4、秧苗管理。關鍵措施是光照強度管理和水分管理。播種后由于溫度較高,光照強度較大。因此,在前期注意遮陰,減少土壤水分蒸騰,利于出苗:出苗后,著重加強水分管理,以灌溉濕潤為主,既能保持土壤的一定通透性,促進根系健壯發育,又能保證秧苗生長發育所需的水分供應。同時要注意基腐病、枯萎病、葉枯病等病蟲發生。
5、提前移栽,合理密植。移栽密度與移栽時間相關。7月25日前移栽密度為50×50為主,7月25―30日前移栽密度為50×40為宜。過遲移栽不利于生長發育。移栽深度為3―4cm為宜。以早晨、傍晚移栽。
6、水層管理。早水荸薺初期田間保持淺水2~3cm,以后逐漸加深到7~10cm。晚水荸薺在栽后須立即灌水到6~8cm,進入結球期,水位宜逐步落淺到3~5cm,最后保持1~2cm淺水過冬。
7、早除、勤除雜草。在夏季雜草生長速度快,而荸薺種植密度又稀,競爭中處于劣勢,因此雜草防治亦很重要。荸薺對絕大多數除草劑敏感,所以只能人工除草。在活棵后到分蘗前期,行間實行耘田除草2―3次,結合施肥,既可以達到除草的目的又可以達到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肥料利用率的目的。
8、追肥。一般在定植后15~20天,全部活棵和開始分株時,于露水干后,放干田水,均勻撒施,施后1~2天還水。開始結球時,再施一次肥。
9、采收。荸薺到冬季地上部枯死,球莖進入休眠期,在休眠期內都可采收。荸薺的主要病蟲害有荸薺莖枯病和黃色白禾螟。
常見病害主要有枯萎病、莖腐病、菌核病等,農民 稱“荸薺瘟”,是由這幾 種病害共同作用的結果。多發生在高溫高濕季節,發病早,蔓延快,危害大,是荸薺毀滅 性病 害。發病初期,病斑呈暗綠色,水漬狀,后期擴大成黃色大斑。
防治方法:
杜絕菌源:催芽前將種薺用25% 多菌靈500倍液浸泡8-10小時,排種前將有芽球莖浸泡1-2小時;苗床地和大田前2-3年不應栽過荸薺;薺田水源應 清新,不宜串灌。
及早防治:發病初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水稀釋500-1000倍,或45%代森銨100倍液,或70%托布津800倍液,每隔5天,連續噴施2-3次,防治效果較好。
荸薺基腐病,又稱枯萎病,荸薺瘟,農民稱之為“死蔸”或“邊枯病”,是荸薺的一種毀滅性病害。整個生長季節均可發病,以9月中旬至10月上旬為盛發期,枯死株率達20%~30%,嚴重田塊可達80%以上。一旦田間表現死蔸或邊枯,要在發病前期,或剛有個別發生時迅速用藥,控制發病中心,否則難以控制。目前尚未有較好的化學藥劑,關鍵是前期做好綜合防治。
農業防治選擇無病田塊留種。實行2~3年水旱輪作或與水稻、蓮藕、茭白等作物輪作。發病初期及時拔除病株帶出田外深埋,并施藥封鎖發病中心。荸薺收獲后,應及時清除并集中燒毀田間遺留的殘莖枯葉,5月上旬前鏟除遺留在田間的球莖野生苗。
加強管理科學施肥,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鉀肥。9月適時追肥2次,防止后期脫肥。適時適度曬田,移栽后15天開始曬田,以后在發病時也要曬田控病。曬田需要適度,以曬至田面濕潤小開裂(即泥巴表面硬,里面軟)為宜,然后立即復水,曬田時間一般為2~3天,最多5天。晴天時間短些,陰雨天時間長些,但9月不宜重曬荸薺田。發病初期田間應保持一定的水層,生長中后期田間應保持濕潤。
荸薺葉枯病是荸薺栽培過程中的一種重要病害。在荸薺葉枯病發病初期,管狀葉上出現針尖大小的小黑點,黑點外圍褪綠變黃,隨病情發展,黑色小斑點擴大成直徑2-4毫米的圓形或橢圓形黑色病斑,病斑周圍變黃色。發病嚴重時,管狀葉子于7-8月間即大量黃枯,失去光合作用,地下部的球莖(荸薺)很小或不能形成,嚴重影響荸薺產量。葉枯病菌冬季在病殘體上越冬,翌年荸薺生長季節,產生分生孢子借風傳播并侵染植株。
藥劑防治措施:發病初期,每畝用40%禾枯靈可濕性粉劑60-80克或5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00克或50%多菌靈粉劑50克加15%三唑酮粉劑50克混合,兌水40-50千克均勻噴霧,對重病田塊間隔7-10天再噴藥一次,防治效果可達90%以上。
病菌主要以菌絲體在土壤病殘體上越冬,新產區則以帶菌球莖為初侵染源,孢子借鳳雨和灌溉水進行傳播,雨水頻繁,雨量大易發病。另外地勢低洼,封行早、通風透光差,偏施氮肥,長勢過旺,莖桿柔嫩的田塊發病重。
荸薺桿枯病農藥防治有技巧:
對發生桿枯病的田塊,發病初期,及時葉面噴藥,可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50倍液或5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10天一次,連續3-4次,控制該病的蔓延。另外合理施肥,增施磷鉀肥和農家肥,特別是含硅磷肥,保證養分充足,提高生理代謝機能,增加苗表皮硅質厚度,增強植株抗病能力。
常見蟲害主要有蝗蟲、蚱蜢、螟蟲等。
防治方法:發生時可用氧化樂果或敵殺死 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