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烏?,正名為烏頭,別名:鵝兒花、鐵花、五毒;被子植物門,毛茛科,烏頭屬。生于山地草坡或灌叢中。川烏,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下部光滑無毛,上部散生少數(shù)貼伏柔毛。葉互生,具葉柄;葉片卵圓形,掌狀3深裂,兩側裂片再2裂,邊緣具粗齒或缺刻。栽培于平地肥沃的砂質(zhì)土壤,主要栽培于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陜西省、云南省等地亦有栽培。
目
錄
川烏,正名為烏頭,別名:鵝兒花、鐵花、五毒;被子植物門,毛茛科,烏頭屬。生于山地草坡或灌叢中。川烏,多年生草本。莖直立,下部光滑無毛,上部散生少數(shù)貼伏柔毛。葉互生,具葉柄;葉片卵圓形,掌狀3深裂,兩側裂片再2裂,邊緣具粗齒或缺刻。栽培于平地肥沃的砂質(zhì)土壤,主要栽培于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陜西省、云南省等地亦有栽培。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北至秦嶺和山東東部,南至廣西北部。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北至秦嶺和山東東部,南至廣西北部。
祛風除濕,溫經(jīng)止痛。用于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用于治療風寒濕痹、關節(jié)疼痛等病癥。一般炮制后內(nèi)服。生川烏酊外用能刺激皮膚,繼而產(chǎn)生麻木感,故外用作某些神經(jīng)痛及風濕的鎮(zhèn)痛劑。
辛、苦,熱;有大毒。歸心、肝、腎、脾經(jīng)。
多在炮制后用。一般在中藥的配方里,川烏的用量多為1.5-3g.劑量最好不要超過10g、使用的關鍵是久煎,最好煎煮兩個小時以上,可以有效地降低毒性。另外同干姜、甘草同用,也可降低毒性。
主要栽培于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陜西省、云南省等地亦有栽培。分布于長江中下游,北至秦嶺和山東東部,南至廣西北部。
生品內(nèi)服慎之又慎。孕婦忌用。不宜與貝母類、半夏、白及、白蘞、天花粉、瓜蔞類同用。
處方用名有生川烏、制川烏。
生川烏:取原藥材,揀凈雜質(zhì),洗凈灰屑,曬干。
制川烏:取川烏,大小分檔,用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取出,加水煮沸4-6小時,或蒸6-8小時,至取個大及實心者切開無白心,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