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俗稱土豆,因為其容易種植,產量高,近年來,我縣各地的許多農戶發展了冬種馬鈴薯。
目
錄
馬鈴薯,俗稱土豆,因為其容易種植,產量高,近年來,我縣各地的許多農戶發展了冬種馬鈴薯。
馬鈴薯凍死主要是沒有適期播種。確定馬鈴薯播種適期的重要條件是生育期的溫度。連作晚稻收后播馬鈴薯必須三膜(大棚、小拱棚、地膜)或雙膜(小拱棚、地膜)栽培,否則再好的品種在一月份低溫也要凍死。地膜覆蓋栽培馬鈴薯適期在農歷小寒節氣前后。
選擇品種純正、健康、無晚疫病及其它病害,已通過休眠期,萌芽達到最佳狀態(0.5-1厘米)的馬鈴薯作種薯。冬季生產上使用的種薯應選用脫毒馬鈴薯一、二級種薯,要盡可能杜絕使用商品薯做種薯。由于冬作區本地生產種薯困難,種薯一般來自大春生產或北方調入,調種時應注意種薯的質量,對種薯的來源要清楚,種薯調運者有條件需要在盛花期時進行考察,確定種薯的質量。要高度重視種薯帶病問題,特別是青枯病,因為它是毀滅性病害,又是土壤傳病,最難根除。
種薯應選擇健康無病、無破損、表皮光滑、貯藏良好且具有該品種特征的薯塊,如有條件最好選擇50克左右的整薯播種,可避免切塊傳病和薯塊腐爛造成缺株,當前冬季生產中使用100克以上的大種薯比較多見,這部分種薯播種前需進行切塊處理。
1、催芽處理 當種薯生理年齡幼嫩、未過休眠期時需要催芽處理。將需催芽的種薯置于高溫、潮濕、黑暗的條件下,促其度過休眠期,然后攤放在散射光下,促芽變壯、變綠。部分品種需在陰涼潮濕處做催芽床催芽,將干凈過篩的河沙用25%的甲霜靈或58%的甲霜靈錳鋅500倍液,加0.5-1ppm的赤霉素,噴撒在河沙上,邊噴邊拌均勻,然后做成催芽床,沙厚3厘米,在上面擺放一層種薯,蓋2厘米沙,如此擺4層。上蓋3厘米厚的沙,保持床內潤而不濕,催芽5-7天后檢查。播前仍未渡過休眠期的,可再用赤霉素0.5ppm、1000倍多菌靈、0.2%磷酸二氫鉀溶液對薯塊進行均勻噴霧,自然晾干后播種。
2、切塊處理 大種薯需要進行切塊處理。按國際上通用的切塊標準,每個薯塊重50克左右,每個切塊具有1-2個芽眼,切塊應直切,使每個切塊上盡量帶有頂部芽眼,保持頂芽的生長優勢。切塊前準備切刀兩把,75%酒精或0.5%高錳酸溶液一盆,將切刀浸入消毒。切塊時每把刀切一個種薯后浸入消毒液消毒,換另一把刀切下一個,切好的塊莖在光照下自然晾干或用草木灰加殺菌劑蘸傷口。切塊處理在播種前1-2天進行,切塊后適當晾曬,使切塊表面傷口愈合,木栓化。切塊的種薯較不切塊的種薯,發芽速度快。
馬鈴薯是需水較多的作物,土壤缺水會降低植株對N、P、K等養分的吸收速率,減少了塊莖干物質的積累。冬馬鈴薯的大部分生育期處于干旱少雨、空氣濕度較低的季節,特別是每年的2-4月最干旱的季節,正是馬鈴薯生長的最旺盛的時候,對水分的需求最大,也是決定產量的關鍵時期。在2-3月,最好能夠每周澆水一次。在馬鈴薯的全生育期間,土壤濕度保持在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80%最為適宜。
1、施肥的基本原則按照有機與無機相結合、基肥為主,追肥為輔的原則,平衡施肥,做到前促、中控、后保。前期應盡可能地使馬鈴薯早生快發,多分枝,施肥以氮磷鉀為主,出苗后60天內將70%的肥料施下;中期控制莖葉生長,不讓其瘋長,促使其轉入地下塊莖形成與膨大;后期不能使葉色過早落黃,以保持葉片光合作用效率,多制造養分供地下塊莖膨大,施肥上以鉀、鈣肥為主,適當補施氮肥。距收獲期30天應將肥料全部施完。
2、基肥的施用有機肥應于播種時施入,每公頃施入充分腐熟的有機肥30-40噸,每公頃施45%馬鈴薯專用復合肥(13-6-16,加中微量元素)或復合肥900千克,過磷酸鈣300千克、尿素150千克、硫酸鉀300千克。
3、追肥的施用追肥以氮、磷、鉀肥為主,但施用時間不宜過遲,尤其在后期,以避免莖葉徒長和影響塊莖膨大及品質。追肥按每公頃施用250千克左右嘉美贏利來分為2-3次施用。齊苗時進行第一次追肥,兌水澆施,促早發,增加光合作用面積。現蕾時進行第二次追肥,促莖葉持續生長,增加光合作用面積,有利于塊莖的膨大。追肥宜在下午進行,應避免肥料沾上葉片,如肥料撒施后應立即澆水以加速肥料溶解,兼顧清洗葉片。薯塊膨大期噴施嘉美腦白金800倍液2-3次。
如有馬鈴薯采購需求,點擊紅色字體與我們聯系,采購農產品,就上聚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