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金針菇栽培技術
金針菇在生產完第一潮菇后,培養料中因為缺少水分及營養,菜農在不能及時補足的情況下,常會導致金針菇的產量和質量大幅降低,這樣就需要菇農及時向培養料中補充營養液,以確保金針菇產量和質量的提高,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為金針菇補充營養的方法。
1、對于平面栽培的金針菇,因為袋口向上,采用這種模式種植金針菇的菇農可以按照菇耳高能源300倍或菇多生200倍的比例溶于水后,直接用水瓢或水壺將營養液倒入料袋內,讓營養液自然滲入培養料中。經過2-3天后檢查營養液是否全部滲入培養料中,對于沒有完全滲入培養料中的營養液,菇農應將其倒掉,并裝入容器中帶出棚外,然后再按照第一潮菇的管理方法進行管理,即可促進金針菇產量的提高。
2、對于使用立體栽培方式種植的金針菇,因為所有的料袋都橫臥并碼在一起,袋口朝向一側,這樣菇農就必須使用補水針進行補水。菇農可以將配好的菇耳高能源或菇多生營養液裝入水桶中,然后再使用微型水泵加壓,將營養液壓入金針菇培養料中,補充原則按照采多少菇補充多少營養液,切忌將營養液注入過多。
為金針菇補充營養的方法就介紹到這里,如果營養液注入過多,營養液就會從培養料中流出,容易造成病害的傳染。
2 ? 金針菇出菇期肥水管理技術
金針菇出菇期不宜噴水,要不然會影響金針菇的正常生長的,那么金針菇出菇期肥水怎么管理,接下來小編詳細為你介紹金針菇出菇期肥水管理技術。
由于在金針菇出菇期不宜直接向子實體和料內噴水,一般采收二潮菇后培養料就嚴重缺水,很難再次出菇。
改變常規的管理辦法,在金針菇出菇期適時加強肥水管理,可以出菇3~5潮,而且出菇整齊,菌柄粗壯,菌蓋小而有光澤,無須搔菌。
金針菇菌絲體生理成熟后,將菌袋從發菌室移到棚內菇床上開袋催蕾出菇。移袋前,在菇床上鋪薄膜,膜四周抬高2厘米,向膜內加入0.5厘米深的水。
移袋后,在菌袋上面及四周覆蓋黑色薄膜遮光,同時調節濕度,使膜內濕度穩定在90%,促使出菇整齊。第一潮菇采收后,向料內補充水分,并噴施營養液200克,促進第二潮菇出菇。
第二潮菇采收后,培養料明顯收縮,料與袋間出現空隙,后期易從袋底及四周出菇,金針菇質量會受到影響。可以向袋內補一次大水,每袋補水300克,促使培養料吸水膨脹,多余水分可淹沒袋底,使袋底缺氧不能出菇,只能在料面出菇。
如此處理后可再出3潮菇。
此外,金針菇出菇期還應加強通風,保證棚內氧氣充足,濕度適宜。
-金針菇基腐病的防治方法
金針菇基腐病又叫根腐病,該病多發生在生料栽培的金針菇上,發病初期,菌柄基部發生水漬狀小斑,隨著病情的發展,逐漸擴大,并且顏色逐漸加深,后變成黑褐色腐爛狀,金針菇子實體發育階段,菌柄基部變黑褐色至黑色腐爛,基部腐爛后,子實體倒伏,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金針菇基腐病的防治方法。
(1)在配制培養料時,嚴格控制含水量,在子實體生長階段,避免菇床上長時間積水。
(2)搞好菇房環境衛生,適時通風透氣,控制空氣相對濕度不超過95%。
(3)化學防治 發現有病菇,及時清除,后噴灑1:500倍的25%多菌靈或1:800倍的70%甲基托布津,或1:500倍的65%代森鋅。常用藥劑 :多菌靈、甲基托布津、代森鋅。
金針菇基腐病的防治方法就介紹到這里,金針菇幼菇發病,不會倒伏,逐漸萎縮停止生長。
3 ? 如何促生第三潮金針菇
金針菇內所含的一種物質具有很好的抗癌作用,金針菇既是一種美味食品,又是較好的保健食品,金針菇的國內外市場日益廣闊,金針菇人工栽培技術并不復雜,只要能控制好環境條件,就容易獲得穩定可靠的產量,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如何促生第三潮金針菇。
第一,將料面清理干凈,以防殘留的菇根感染雜菌,影響出菇。
第二,讓菌袋休息3~5天。注意加強棚內通風,使料面稍微干燥,促進培養料中菌絲恢復生長。
第三,補充的營養液濃度要適宜。在生產第二潮菇時,子實體從培養料中吸收了大量的氮、鉀等元素,導致培養料碳氮比失調,應及時補充氮和鉀,可以按照每300毫升“菇耳高能源”兌水100公斤配置營養液。
第四,根據采菇量補充營養液,寧少勿多。營養液不能補充得過多,以防營養液將培養料中的氧氣擠出,導致菌絲缺氧,甚至出現爛袋。補充水分后2~3天,檢查料袋中的營養液是否全部滲入培養料,如果菌袋中還有未滲入的營養液,應及時倒出。
第五,補充營養液后2~3天覆蓋地膜。補充營養液后不能立即覆蓋地膜,以防料面濕度過大感染雜菌。
4 ? 金針菇出菇期的水分管理技術
金針菇既是一種美味食品,又是較好的保健食品,金針菇的國內外市場日益廣闊,但金針菇栽培管理要求較高,特別是子實體發育對水分的要求,今天就為大家介紹一下金針菇出菇期的水分管理技術。
保濕催蕾。當菌絲發到袋底后,立即開袋搔菌,耙去老菌皮,蓋濕報紙或地膜進行保濕催蕾。報紙覆蓋的,噴水應少量多次(每天3-4次),以保持報紙濕潤;地膜蓋的,可向地面和空間噴水,保持空氣濕度90%左右。此期每天開窗通風1次,室溫控制在10-14℃,經5-7天菇蕾便大量發生。
降溫濕度。當菇蕾長到1-2厘米,即進入抑制生長時期。此時要減少或停止噴水,降低濕度。連續3-5天夜間打開門窗,讓冷風進入降溫散濕,把室溫降到8℃以下(以4-5℃最好),濕度降到75%左右,使子實體受抑,生長整齊粗壯。
促進生長。子實體長到3-4厘米,進入伸長期后,每天噴水4-5次。噴水量隨菇的長大而增加,掌握空氣濕度在90%左右(即子實體基部袋壁附有細水珠為宜),促進子實體迅速生長。同時適當通風,采取干濕交替來抑制菇蓋增加和促菇柄伸長。此階段噴水量應根據天氣而定,晴天多噴,雨天少噴,以防因用水過量而發生根腐病、褐斑病和菇體含水過多而降低品質。切忌將水噴灑到菇蓋上,發現報紙破損要及時更換,報紙上有積水要立即倒掉,防止菇體接觸水滴產生黑斑點,影響商品外觀。
噴水補濕。菌袋在頭潮菇采收后,含水量下降20-30%,二潮菇采后下降30―50%。因此,在第一、二潮菇采收后,要立即向搔菌后的菌袋里噴水補濕。其做法是:連續2-3天,每天2-3次直接朝袋內噴水,每次以菌柱表面濕潤為宜,不可使袋內積水。為提高產量,可在水中加少量的尿素、白糖、磷酸二氫鉀等,以補充養分。
菌柱浸水。采收三潮菇后,菌柱的含水量已降到50%以下,此時可脫去塑料袋,將菌柱置池水中浸泡,待菌柱吸水恢復到原來開袋時的重量時撈起,稍晾干裝入袋中。也可直接向袋內注水浸泡,待菌柱吸足水后倒凈袋內多余的水。補足水分后再將菌袋重新排放在床架上,蓋濕報紙照常管理,這樣還可采兩潮菇。
金針菇出菇期的水分管理技術就介紹到這里,金針菇出菇期的水分管理關系到金針菇的產量和質量,因此,一定要掌握好出菇期的水分管理,通過以上五種方法,能夠使金針菇多采兩潮菇,提高了產量。
-金針菇發菌期的管理方法
金針菇為真菌植物門真菌冬菇的子實體,營養豐富,清香撲鼻。其菌蓋小巧細膩,黃褐色或淡黃色,干部形似金針,故名金針菇。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帶來金針菇發菌期的管理方法:
調節溫度:發菌期溫度控制在18-25℃。
控制濕度:嚴格控制培養室的空氣相對濕度在70%以下。
通風換氣:要保證室內空氣流通,滿足菌絲生長對氧氣的要求,應每天進行通風1-2次,每次20-30分鐘。
弱光培養:菌絲生長不需要光線,門窗應盡量用報紙或窗簾進行遮光。
定期翻堆:翻堆可使堆內菌袋位置得到調整,進行氣體交換,排出堆內廢氣,并能及時發現雜菌污染的菌袋并及時處理。每7-10天翻堆一次,將堆內外、上下菌袋位置互換,并重新碼好。翻堆過程中將門窗打開,保持室內空氣新鮮,發現雜菌污染的菌袋應及時進行處理。
解袋折口:培養半月左右,菌絲長至培養料的一半,此時氧氣不能滿足菌絲生長的要求,應將袋口松開,并將袋口拉直,然后向下對折2厘米,此時不再碼堆,可單層排放于菌室或出菇房架上繼續進行發菌培養。
-金針菇畝產量,金針菇畝產多少斤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研究人員發現,金針菇中有一種蛋白,可以預防老年人常患的哮喘、鼻炎、濕疹等過敏癥,也可以提高老人的免疫力,甚至能對抗病毒性感染及癌癥。所以,非常適合老年人食用。 所以現在金針菇成了餐桌上常見的美味。下面小編就為大家介紹下金針菇畝產量問題:
金針菇一畝地可以栽培一萬袋左右,產量可以達到8000-10000公斤,總之產量高低因人的技術水平,生產管理有很大關系。好的管理技術可以讓金針菇畝產量大幅增加,如:浦江縣仙華食用菌專業合作社的金針菇“住”的是空調房、“喝”的是純凈水。空調房養出的金針菇更加水靈,形體好、味道正,價格也比普通種植方式種出的金針菇貴。灌南縣食用菌產業呈現快速崛起的發展態勢。1-6月份,全縣生產食用菌3000萬袋,產值過億元,其中工廠化純白金針菇產量已達2500萬袋,躍居全國第一。
5 ? 金針菇的主要產地
金針菇,屬傘菌目白蘑科金針菇屬,是一種菌藻地衣類。金針菇具有很高的藥用食療價值,今天就為大家介紹金針菇的主要產地。
金針菇在自然界廣為分布,中國、日本、俄羅斯、歐洲、北美洲、澳大利亞等地均有分布。在中國北起黑龍江,南至云南,東起江蘇,西至新疆均適合金針菇的生長。金針菇不含葉綠素,不具有光合作用,不能制造碳水化合物,但完全可在黑暗環境中生長,必須從培養基中吸收現成的有機物質,如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的降解物,為腐生營養型,是一種異養生物,屬擔子菌類。金針菇是一種木材腐生菌,易生長在柳、榆、白楊樹等闊葉樹的枯樹干及樹樁上。
江蘇灌南、河北、安陽、林州等。河北石家莊靈壽大量種植白金針菇,每到十一二月份當量產銷各地,山東臨沂大量種植黃金針菇。
金針菇的主要產地就介紹到這里,金針菇以其菌蓋滑嫩、柄脆、營養豐富、味美適口而著稱于世,特別是涼拌菜和火鍋的上好食材,其營養豐富,清香撲鼻而且味道鮮美,深受大眾的喜愛。
-金針菇的種植方法
金針菇深受火鍋愛好者的歡迎,是一種高鉀低鈉食品。經常食用金針菇,不僅可以預防和治療肝臟病及胃、腸道潰瘍,而且也適合高血壓患者、肥胖者和中老年人食用。下面介紹金針菇的種植方法。
(一)培養料的配制
主要配方:(1)棉籽殼89%,米糠或麩皮10%,石膏1%;(2)鋸木屑80%,米糠或麩皮20%;(3)玉米芯73%,鼓皮25%,石膏1%,蔗糖1%。將上述培養料加水充分拌勻,然后調節ph值到6左右,含水量以手捏料有水滴滲出但不形成水流為宜。培養料配好后選用規格(長x寬)17cmx28cm,厚0.6mm的塑料袋,裝料300g左右,兩頭扎口。
鋸木屑以闊葉樹木屑為好,松杉木屑不適合栽培,木屑主要起保濕和通氣作用,粗木屑多,培養基易干,木屑過細,通透性差。米糠和麩皮含有金針菇生長發育所需的全部養分,但多加米糠或麩皮則發菌慢,容易產生水菇,產量低,質量差。
培養基裝袋時要裝入等量的培養基,這樣發菌一致,出菇同時,便于下時,在無菌條件下接種,菌種接于袋兩頭。這種應在無菌條件或接近無菌狀態的房中進行,菌種選用生活力旺盛、健壯、無雜菌污染的適期菌種。
(二)發菌期管理
接種后將栽培袋放入干凈的培養室內發菌培養,室內溫度保持22-25℃,正常情況下,接種后10-15天菌絲可伸入培養基20-25mm。如果發菌順利,接種后20-25天菌絲可覆蓋整個料面,此階段要求挑出雜菌,并將發菌未滿袋的菌袋排在一起繼續發菌。
(三)搔菌及催蕾
發菌結束后要立即進行搔菌,把接下去的菌種塊挖掉,使子實體從培養基表面一齊發生,如果培養基表面很干,可以采用刮搔,即把老菌種菌皮和5-10mm培養基一起成塊刮掉。
菌絲受搔菌的機械刺激和低溫刺激就可形成原基,要保持空氣濕度90%-95%和加強通風,可抑制搔菌后袋表面形成的氣生菌絲形成,有利于催蕾出菇。此期應保持空氣相對濕度95%左右為宜,溫度控制在10-15℃為好,用報紙覆蓋或蓋膜保濕,以誘發出菇,一周后,陸續長出尖狀菌蕾,蕾頭白色為正常。
(四)均育和抑制均育
均育和抑制均育是利用抑制工藝的低溫,使抵抗力弱的原基不致于枯死,增加抵抗力,能均勻發育。均育要求溫度約8℃,空氣濕度85%-90%,一般2-3天。
抑制是為了控制先伸長的金針菇的生育,促進后長的金針菇的伸長,使所有的菌柄長度整齊一致,抑制始期以菌柄長1mm,菌蓋直徑為1.5mm為適,抑制期溫度保持在3-5℃,濕度為85%-90%。co2濃度在0.1%以下,抑制期7天左右。還可采用降溫、降濕,通風措施,延緩子實體形成,使其同步進行,以利出菇整齊,成批采菇。
(五)生育階段的管理
當菌柄長0.5-1.0cm時,增加光照,有增產和提高品質的作用。由于金針菇子實體具有很強的向光性,從菇體長2-3cm時開始套紙筒到收獲,用一定的光照可誘導菌柄向光伸長,因此,在床架上方每隔3-5m吊一個15w燈泡,產生垂直光,促進菌柄伸長。
此階段以溫度8-15℃,空氣相對濕度85%-90%,菇房中co2含量保持0.10%-0.15%為宜,這樣可達到抑制菌蓋開傘,促進菌柄伸長的目的。約15天,菌蓋直徑可達1-2cm,菌柄長可達8-15cm,即可進行采收。
(六)適期采收
當菌柄長13-14cm,整齊,菌蓋直徑1cm左右,邊緣內卷,沒有畸變,菌柄菌蓋不呈吸水狀,菌柄根根分清,又圓又粗,全體純白色,菇體結實,含水量不過多時為采收期。
采收前幾天要檢查菌蓋含水量,如果含有很多水分,采收前2天要通風促進水分蒸發。采收后把菌柄基部和培養基連接的部分培養基及生長不良的菇剔除,按市場要求進行小包裝,或用聚乙烯薄膜袋抽氣密封,低溫保藏。二潮菇后,為提高產量和品質,可將菌柱脫出調頭裝袋,也可封閉原出菇袋口,打開另一頭出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