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黃花蒿
黃花蒿(Artemisia annua Linn)又叫黃蒿,是菊科蒿屬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廣泛分布在國內(nèi)各省。為中國傳統(tǒng)中草藥。其有效成分—青蒿素在抗瘧方面與傳統(tǒng)的奎寧類抗瘧藥物具有不同的作用機理。在青蒿素的基礎(chǔ)上開發(fā)出了多種衍生物雙氫青蒿素(Dihydroartemisinin)、青蒿琥酯(Artesunate)、蒿甲醚(Artemether)、蒿乙醚(Arteether),均有抗瘧、抗孕、抗纖維化、抗血吸蟲、抗弓形蟲、抗心律失常和腫瘤細胞毒性等作用。目前青蒿素用于瘧疾防治的價值已被人類認識和接受,世界衛(wèi)生組織已把青蒿素的復方制劑列為國際上防治瘧疾的首選藥物。
1.1 ? 形態(tài)特征
一年生草本;植株有濃烈的香氣。根單生,垂直,狹紡錘形;莖單生,高100-200厘米,基部直徑可達1厘米,有縱棱,幼時綠色,后變褐色或紅褐色,多分枝;莖、枝、葉兩面及總苞片背面無毛或初時背面微有極稀疏短柔毛,后脫落無毛。葉紙質(zhì),綠色;莖下部葉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長3-7厘米,寬2-6厘米,綠色,兩面具細小脫落性的白色腺點及細小凹點,三(至四)回櫛齒狀羽狀深裂,每側(cè)有裂片5-8(-10)枚,裂片長橢圓狀卵形,再次分裂,小裂片邊緣具多枚櫛齒狀三角形或長三角形的深裂齒,裂齒長1-2毫米,寬0.5-1毫米,中肋明顯,在葉面上稍隆起,中軸兩側(cè)有狹翅而無小櫛齒,稀上部有數(shù)枚小櫛齒,葉柄長1-2厘米,基部有半抱莖的假托葉;中部葉二(至三)回櫛齒狀的羽狀深裂,小裂片櫛齒狀三角形。稀少為細短狹線形,具短柄;上部葉與苞片葉一(至二)回櫛齒狀羽狀深裂,近無柄。頭狀花序球形,多數(shù),直徑1.5-2.5毫米,有短梗,下垂或傾斜,基部有線形的小苞葉,在分枝上排成總狀或復總狀花序,并在莖上組成開展、尖塔形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4層,內(nèi)、外層近等長,外層總苞片長卵形或狹長橢圓形,中肋綠色,邊膜質(zhì),中層、內(nèi)層總苞片寬卵形或卵形,花序托凸起,半球形;花深黃色,雌花10-18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3)裂齒,外面有腺點,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鈍尖;兩性花10-30朵,結(jié)實或中央少數(shù)花不結(jié)實,花冠管狀,花藥線形,上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具短尖頭,一般花柱近與花冠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有短睫毛。瘦果小,橢圓狀卵形,略扁。花果期8-11月。
性狀鑒別:莖圓柱形,長1-5cm,直徑0.2-1cm中空或有髓,表面綠黃色至淺黃棕色,具多條縱棱有殘葉柄和花序的枝。葉卷曲皺縮,暗綠色至棕綠色,完整的葉為二回羽狀深裂,小裂片線狀披針形。花序半球狀,直徑3-4mm,密集成復總狀;總苞片3層,外層呈船形,膜質(zhì)較寬,邊緣褐色;花小,管狀,紫質(zhì)較寬,邊緣褐色;花小,管狀,紫紅色或淺黃棕色。瘦果長圓形,長約1mm,棕褐色。體輕,質(zhì)軟。氣特異,味苦,辣,微有清涼感。以色暗綠、葉多、花多、香氣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莖橫切面:類圓形或圓多角形,有10多個棱脊。表皮細胞1層皮細胞1層,扁平長方形、方形,或不規(guī)則形,排列整齊,切向延長,外側(cè)和內(nèi)側(cè)細胞壁較厚,外被角質(zhì)層。皮層較窄,由6-10多層江壁細胞組成,類長方形,或不規(guī)則則形,切向延長,在縱棱處厚角組織發(fā)達。內(nèi)皮層明顯,為1列類長方形、多邊形或方形的細胞,切向延長,可見凱氏點。中柱鞘纖維束發(fā)達,呈半圓形或帽關(guān),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每束由100多至200多個纖維組成,木化,纖維有的胞腔小,有的胞腔稍大。維管束外韌型,24-40(-43)多個,斷續(xù)排列成環(huán),在棱脊內(nèi)方多維管束稍大,韌皮部狹窄,韌皮薄壁細胞開狀不規(guī)則。形成層不明顯。木質(zhì)部較寬,導管徑幾排列成數(shù)行至10數(shù)行,木化。木射線由1-2列薄壁細胞組成,靠近髓部有維管束鞘纖維束,髓細胞類圓形,微木化,有的髓細胞可見多數(shù)壁孔,近中心髓細胞的壁較薄。中心髓腔較大,較嫩的莖中心髓空小或無。
粉末特征:黃褐色。中柱鞘纖維多見,常為成束的斷節(jié),有兩種,壁稍薄者,平面末端漸尖或稍鈍圓,長327-1460m,直徑15-25μm。另一種纖維壁厚,偶見,長10-844μm,直徑3-9μm。花粉粒較多見,圓球形或近于形,極面觀三裂圓形,直徑26-28μm,萌發(fā)孔3,萌發(fā)溝3,外壁稍厚,表面有點狀紋理,不明顯,膜孔有的呈沫狀突起。導管較多。主為肯繃紋孔,赤有梯紋,螺紋,直徑8-28μm。莖表皮細胞表觀呈長方形或長紋錘形,細胞中可見顆粒狀物質(zhì),有的表皮細胞有氣孔,為不定式苞片組織碎片,易見,淡黃色或淡紫紅色,表皮細胞表觀類長方形、長紋錘形或長狀三角形。花瓣裂片表皮細胞少見,呈紡錘形、類方狀多角形,壁明顯增厚。腺毛較少見,主要存在于總苞先端,花瓣基部及葉上,總苞及葉上的腺毛多無明顯的柄,頭由2-4(-6)-8個細胞組成,腺頭直徑28-50μm,花瓣基部上的腺柄明顯可見,2-6個細胞組成,排在兩列。非遙毛,偶見,為本字毛。存在于葉下表皮,單細胞頭柄為5-6個細胞組成,漸近基部細胞漸小,常存在于葉及苞片中,葉下表皮垂周壁波狀彎曲。
2 ? 黃花蒿種植技術(shù)
1.品種選擇在野生狀態(tài)下,選用株型好、葉片大、有特性、黃花蒿素含量高的植株作為種源撫育對象,以提高種性的品質(zhì)。
2.種源地建設(shè)選地要求選擇交通便利的連片生長的臺地或緩坡地,根據(jù)黃花蒿喜濕潤、不耐干旱、不耐澇的特點,最好是選水源條件好的作為種源撫育地。種源地面積一般按計劃種種植面積的0.25%為宜,可多點布局。
種源地的整理每年11月下旬到12月上旬,將種源地內(nèi)的雜草燒掉,或把雜草連根鋤掉曬干。燒制草皮灰,然后把這些草皮灰均勻撒在種源地中。在種源地的四周開好環(huán)地溝,中間開十字溝,以防漬水,并在地的周圍用竹子或樹枝打筑籬笆,把種源地圈起來,以避免遭受牛羊牲畜踐踏。
3.種源苗期管理間苗補苗野生狀態(tài)下黃花蒿的種子分布不均勻,春暖氣溫回升后,種子多的地方,出苗多而細弱,因此,在四月上、中旬,當苗高5-10cm時,進行間苗、補苗,每40-50cm留一株或補種一株。
施肥、培土黃花蒿喜肥,補苗成活(7d)后就要追肥,一般每hm2施尿素60kg,過磷酸鈣37.5 kg,硫酸鉀75kg.補苗后一個月,結(jié)合除草每hm:施 N、P、K含量分別為15%的復合肥600-750 kg/hm2.施肥后要進行培土,防止植株傾斜倒伏。
打頂當黃花蒿苗高30-50cm,把主芽摘除(稱“打頂”),以促進側(cè)枝萌發(fā),有利提高種子產(chǎn)量。
病蟲害及其防治3.4.1白粉病白粉病是野生黃花蒿的主要病害,多在4月下旬到5月上旬發(fā)生危害。防治:發(fā)病初期,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8%百奮微乳劑1000倍噴霧防治,每隔7d噴一次,連噴2-3次。
蚜蟲和象甲蟲:用12%路路通乳油1000倍+70%艾美樂乳劑1000倍噴霧防治。
4.種子除雜去劣種子質(zhì)量的核心是品種的高純度、高質(zhì)量。在撫育的過程中,必須嚴格把關(guān),搞好各時期的除雜保純。苗期除雜在間苗時進行,識別苗相、葉色等形態(tài),拔除異株;第二次在施肥、培土時進行;第三次在8月上旬進行,全田拉網(wǎng)式1-2遍,保證在收獲前把雜株徹底清除。
5.優(yōu)良品種的選擇采用單株選擇的方法進行選育。8月上旬,在相對優(yōu)良的群體中,選擇葉子大的、株型好或有抗性的變異植株,掛上標簽,單株記錄,單株采收,余下的將留來年作大田生產(chǎn)用種。單株選擇的時間,最遲不能超過8月中旬,因為野生黃花蒿于9月上旬現(xiàn)蕾。黃花蒿進入生殖生長期后,葉片逐漸變小,難以選擇大葉的單株。6收獲、晾曬、貯藏采收過早或過遲都會影響種子產(chǎn)量和質(zhì)量。黃花蒿種子采收最佳時期為10月中旬,最遲不能超過10月下旬。采收時,把未掛有標簽的黃花蒿全部砍倒,搬到避風向陽的曬場上攤開晾曬1-2d,然后打落種子曬干、風凈,保存于避光、干燥處。
3 ? 黃花蒿的功效與作用
3.1 ? 【性味】
①《綱目》:"辛苦,涼,無毒。"
②《上海常用中草藥》:"苦,寒。"
3.2 ? 【功能主治】
清熱解瘧,驅(qū)風止癢。治傷暑,瘧疾。潮熱,小兒驚風,熱瀉,惡瘡疥癬。
①《綱目》:"治小兒風寒驚熱。"
②《現(xiàn)代實用中藥》:"生葉汁:涂惡瘡疥癬及毒蟲咬傷。"
③《南京民間藥草》:"清熱。"
④《貴州民間方藥集》:"消瘡腫,治蛇傷。"
⑤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解熱健胃,驅(qū)風止癢。"
3.3 ? 黃花蒿的附方
①治結(jié)核潮熱,盜汗,消化不良:黃花蒿二至四錢。水煎服。(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②治暑熱發(fā)痧,胸悶腹痛:鮮黃花蒿嫩葉五錢至一兩或種子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③治瘧疾,間歇熱:黃花蒿三至五錢。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④治小兒熱瀉:黃花蒿、鳳尾草、馬齒莧各二錢。水煎服。(《江西草藥》)
⑤治流火(淋巴管炎):黃花蒿、牡荊葉各二兩,威靈仙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
⑥治疥癬,皮膚濕癢:黃花蒿煎水洗。(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⑦治蛇咬傷:新鮮苦蒿一兩,搗爛,外敷傷口。(《貴州民間方藥集》)
黃花蒿的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1~3錢。外用:搗敷。
3.4 ? 臭蒿與青蒿的區(qū)別
黃花蒿與青蒿頗類,二者都是菊科蒿屬一年生草本,且味道相近,黃花蒿含有青蒿素,入藥謂之青蒿。它們的葉都是多回羽狀深裂,它們的花冠都是黃色。那么如何區(qū)分二者呢?
二者之區(qū)別俱在細微之處。
一、花序的區(qū)別:黃花蒿的頭狀花序近球形,花序較小,長與寬均約1.5毫米;青蒿的頭狀花序半球形,花序較大,直徑約為3~4毫米。
二、葉的區(qū)別:黃花蒿的莖下部葉多為三至四回羽狀深裂,中部葉多為二至三回羽狀深裂,上部葉漸小,常為一回羽狀深裂,且葉面綠中透黃,葉裂片軸有狹翼;青蒿的莖下部葉多為二至三回櫛齒狀羽狀深裂,中部葉多為二回櫛齒狀羽狀深裂,上部葉漸小,多為一回櫛齒狀羽狀深裂,且葉面不綠中透黃,葉裂片軸有不甚規(guī)則的羽片。
4 ? 黃花蒿和青蒿的區(qū)別
黃花蒿與青蒿頗類,二者都是菊科蒿屬一年生草本,且味道相近,黃花蒿含有青蒿素,入藥謂之青蒿。它們的葉都是多回羽狀深裂,它們的花冠都是黃色。那么如何區(qū)分二者呢?二者之區(qū)別俱在細微之處。
4.1 ? 花序的區(qū)別
黃花蒿的頭狀花序近球形,花序較小,長與寬均約1.5毫米;青蒿的頭狀花序半球形,花序較大,直徑約為3~4毫米。
4.2 ? 葉的區(qū)別
黃花蒿的莖下部葉多為三至四回羽狀深裂,中部葉多為二至三回羽狀深裂,上部葉漸小,常為一回羽狀深裂,且葉面綠中透黃,葉裂片軸有狹翼;青蒿的莖下部葉多為二至三回櫛齒狀羽狀深裂,中部葉多為二回櫛齒狀羽狀深裂,上部葉漸小,多為一回櫛齒狀羽狀深裂,且葉面不綠中透黃,葉裂片軸有不甚規(guī)則的羽片。紙上談兵,按圖索驥,不見實物,終歸難釋迷惘與困惑,俟高明指點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