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我國常見的大田類經(jīng)濟作物,菌核病是大豆種植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病害,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應該使用農(nóng)藥進行防治,但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應該使用什么藥,本文將為大家介紹防治大豆菌核病該怎么用藥。
目
錄
大豆是我國常見的大田類經(jīng)濟作物,菌核病是大豆種植過程中常見的一種病害,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應該使用農(nóng)藥進行防治,但還有很多人不知道應該使用什么藥,本文將為大家介紹防治大豆菌核病該怎么用藥。
大豆菌核病是由一種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發(fā)生在大豆成株期。最早出現(xiàn)在主莖下部的分枝處,形成水漬狀病斑,形狀不規(guī)則,病斑向上、下擴展,呈淺褐色或近白色,后期病斑環(huán)繞莖部,使病部以上莖葉干枯,病株容易倒伏。發(fā)病部位生白色棉絮狀菌絲體及白色顆粒狀物,后變黑色,類似鼠糞,為病菌的菌核,很容易脫落。縱剖病稈,中空,可見黑色圓柱形菌核。干燥條件下病株縱向撕裂,維管束外露似亂麻。苗期染病莖基部褐變,呈水漬狀,濕度大時長出棉絮狀白色菌絲,后病部干縮呈黃褐色枯死,稱苗枯。葉片、豆莢染病形成葉腐和莢腐。
病菌依靠菌核過冬,它散落在土壤中、病殘體上或混在種子間。春季,在適宜的環(huán)境條件下產(chǎn)生子囊盤和子囊孢子,成為田間初侵染源。子囊孢子隨風、雨傳播,雨量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重迎茬或前茬向日葵,地勢低洼,密度過大或長勢過盛使田間郁閉的大豆田發(fā)病嚴重,7、8月份降雨多的年份發(fā)病重。
防治大豆菌核病要注意:(1)精選種子,清除混雜在種子間的菌核。(2)發(fā)病嚴重的地塊,實行秋季深翻,將落入田間的菌核埋入土壤深層,促進病株殘體盡早腐爛。(3)與非寄生作物如禾本科作物輪作3年以上,盡量不與向日葵、油菜等十字花科蔬菜以及菜豆、綠豆、花生、胡蘿卜連作。(4)選擇優(yōu)良、早熟、抗病的品種。(5)于發(fā)病初期及時葉面噴藥。可用藥劑包括50%腐霉利(速克靈)可濕劑1000倍液,40%菌核凈1000倍藥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40%紋枯可濕性粉劑800-1200倍液噴霧或隔7天再補噴1次。
在大豆種植過程中難免會出現(xiàn)一些病蟲害,尤其是雨天更加令人頭疼。本文將詳細為大家介紹雨天大豆種植常見的一些病害,以及大豆常見病害的防治方法。
大豆霜霉病大豆霜霉病危害幼苗、葉片和籽粒。當?shù)谝黄嫒~展開后,沿葉脈兩側(cè)出現(xiàn)褪綠斑塊。成株葉片表面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邊緣不清晰的黃綠色星點,后變褐色,葉背生灰白色霉層。病粒表面粘附灰白色的菌絲層,內(nèi)含大量的病菌卵孢子。每年6月中下旬開始發(fā)病,7-8月是發(fā)病盛期,多雨年份常發(fā)病嚴重。
防治方法:1.農(nóng)業(yè)防治。選用抗病品種,精選種子,汰除病粒,實行2-3年輪作。2.藥劑防治。用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按種子重量的0.5%拌種。田間發(fā)病時可用乙磷鋁300溶液或甲霜靈800倍液噴灑,每667平方米用藥液40千克左右。
大豆灰霉病大豆灰斑病是常發(fā)性病害,是由大豆尾孢菌真菌侵染而發(fā)病。灰斑病主要危害大豆葉片,病斑開始呈褐色小點,以后逐漸擴展為圓形,邊緣褐色,中部灰色或灰褐色,直徑1-5毫米,有時呈橢圓形或不規(guī)則形。天氣潮濕時,病斑表面密生灰色霉層。發(fā)斑嚴重時葉片上布滿斑點,相互合并使葉片干枯。防治方法:1.畝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2每畝用40%多菌靈膠懸劑100克;3.畝用80%多菌靈超微粉50-60克;4.畝用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80-100克。5.畝用40%滅病威膠懸劑100ml.噴藥時間要選在晴天上午6-10時,下午3-7時,噴后遇雨要重噴。
大豆灰斑病大豆灰斑病主要為害成株期葉片,也可侵染幼苗、莖、莢和種子。病粒出生的幼苗子葉上出現(xiàn)半圓或圓形褐色病斑。成株期葉片上的病斑最初為退綠圓斑,逐漸發(fā)展成為邊緣褐色、中央灰色或灰褐色的蛙眼狀斑,故又名蛙眼病。后期也可形成不規(guī)則形病斑。潮濕時葉背面病斑中央部分密生灰色霉層,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嚴重時病斑布滿葉面,病斑合并,葉片枯死脫落。莖斑紡錘形或橢圓形,莢斑圓形或橢圓形,因莢上多毛,不易看到霉層。籽粒上的病斑與葉斑相似,多為圓形蛙眼狀。防治方法:1.苗期較濕潤多雨的地區(qū),用50%福美雙或50%多菌靈拌種,每100公斤種子用藥0.3公斤;2.針對感病品種,生長茂密的豆田,于發(fā)病初期或莢和籽粒易感病期噴藥,以控制籽粒上的病斑。常用藥劑有40%多菌靈膠懸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用藥100克,或50%甲基托布津100克,兌水80-100公斤噴霧。視病情發(fā)展,間隔7-10天,共噴2-3次。
大豆菌核病大豆菌核病多從植株主莖中下部分枝處開始發(fā)病,病斑水漬狀,不規(guī)則形,淺褐色或近白色,可環(huán)繞莖部并向上下蔓延,病部以上往往枯死,也可造成莖稈折斷,潮濕時病部生絮狀白色菌絲,其上產(chǎn)生黑色鼠糞狀菌核,病莖髓部變空,菌核占其空間。后期干燥時莖部皮層縱向撕裂。葉片被害時呈暗青色水漬狀,腐爛,有時有絮狀菌絲。防治方法:1.病區(qū)必須避免大豆連作或與向日葵、油菜輪作或鄰作。與禾本科作物輪作一年以上即有明顯效果。2.病田收獲后應深翻,大豆封垅前及時中耕培土,注意排淤治澇。3.汰除種子中混雜的菌核。4.菌核萌發(fā)出土后至子囊盤形成盛期,于土表噴灑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每畝100克或30%菌核利可濕性粉劑,但在發(fā)病后噴灑植株表面效果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