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當峪村位于顏莊政府駐地以西約10公里處。地處丘陵,三面環山。東面與當峪村一橋之隔,西鄰萊蕪發電廠,南面與柳橋峪村以山為界,北面和紅埠嶺相望。全村人口324人,土地262畝,山林850畝。
據村碑記載:中當峪村于明洪武年間建村。因四面環山,林木繁茂,以致道路不通,取意為“擋峪”,后演變成“當峪”;又因三村相連,位置居中,遂為“中當峪”。自建村至今,村民世代勤勞耕作,民風淳樸,人們敬老愛幼,鄰里和睦相處,怡然自樂。
據記載,民國初年,中當峪村屬顏莊區;1941年,萊蕪劃分為三縣,中當峪村歸屬新甫縣顏莊區;1945年10月,恢復萊蕪縣制,中當峪村屬顏莊區;1951年屬當峪鄉,后并歸南冶鄉;1958年屬顏莊人民公社;1984年4月撤銷人民公社和管理區,改為顏莊辦事處瀾頭鄉管轄;1985年改為顏莊鎮,中當峪村隸屬至今。
以前,全村吃水、用水困難。東、中當峪人合吃一眼井里的水。村北一眼深井,靠人工鑿成,取水時要排隊用水票;年老體邁的老人只能用水瓢接水。人們盼水心切。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人們漸漸富裕起來。1982年,村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活漸好,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打一眼井。這一想法得到區、鎮領導的大力支持。1987年打出一眼深井。1999年,村民自發集資,全村用上自來水??梢哉f,中當峪村人吃水、用水的歷史就是村民生活的一部發展史。
1984年天大雨,村東一季節河河水猛漲,原先一簡陋的小石橋被毀,道路不通。1987年,由中、西兩當峪合資鋪就一座單拱橋,至今使用。
中當峪村重視文化教育。村東原有一處小學,為三村聯辦,校舍陳舊(現存)。1984年6月建新校,即現在學校。1994年,三村合資又擴建校舍,購買圖書、實驗用品及體育器材,順利通過市級“雙基”驗收,2000年5月又喜獲“區級規范學?!狈Q號。由于中當峪村人出資出力,積極辦學,1984年至今,其中有兩屆名譽校長分別由原村黨支部書記李夫連、劉祥和擔任。截至2002年,已培養出5名本科大學生。
中當峪村人愛黨愛國,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解放前夕,全體村民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宣傳抗日方針政策,有良好的群眾基礎。著名抗日武裝領導人王善堂、高元良經常在村中召開秘密會議,對當時的抗日斗爭起到重要作用。革命戰爭年代,村民積極參軍參戰。李學水在1946年的革命戰爭中壯烈犧牲。陳佩泉,18歲參加對越自衛反擊戰,在1984年的一次戰斗中以身殉國,年僅23歲。他們先后被追認為革命烈士。
勤勞、樸實是中當峪村人的本色。新世紀、新目標、新氣象,憑著中當峪村人的干勁,他們的明天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