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響泉村位于萊城東北18公里,距辛莊鎮政府駐地8公里,地處丘陵,東靠寄母山林場,北面依山,西北與下三山村相望,南與桑響泉村接壤。耕地480畝,138戶,人口515人。
據《王氏譜》記載,清順治年間,王姓建村,當時此地雜草叢生,冠以姓氏曾名王家草場子,村北有泉,水流作響,后改稱王響泉,原址被水庫占用,1978年遷今址。
據《辛莊史志資料》記載,解放初期,王響泉村隸屬辛莊區;1958年3月,撤銷辛莊區,改為辛莊鄉;同年10月改為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為辦事處;1985年10月辛莊辦事處分辛莊鎮和鐵車鄉,王響泉村隸屬辛莊鎮。
王響泉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由于村子坐落在山坳里,易于隱蔽,萊蕪戰役期間曾是我軍屯駐后防部隊的基地,當時王響泉村同胞姐妹們積極擁軍支前,爭相為前線部隊做貢獻,他們有的把自己不舍得用的新棉被給傷病員用,他們給傷病員喂水喂飯,精心護理,讓傷病員迅速恢復健康奔赴前線。
那時候,婦女為子弟兵做軍鞋軍襪,男壯勞力抬擔架,運給養送傷病員,就連小孩子也為部隊站崗、放哨,盤查行人,譜寫了一曲曲擁軍支前的贊歌。1946年,在“大動參”時期,村里有10多名有志青年報名參軍奔赴前線作戰。他們跟隨部隊南征北戰,奮勇殺敵,為共和國的建立做出了不平凡的貢獻。其中王會盛、王發春兩烈士為革命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王響泉村地處偏僻的山區,土地貧瘠,且干旱缺水,莊稼難保豐收。解放前,人們過著缺糧少柴的貧窮生活。解放后,在黨的領導下,人們戰天斗地,決心改變家鄉一窮二白的面貌,堅決要走發家致富的道路。原村莊坐落在山坳中,村里有一眼泉,水流長年不斷,但該村土地卻連年干旱澆不上水。為了解決灌溉用水的問題,當時的黨支部痛下決心,搬遷村莊,利用村址這塊凹地,修建一座水庫,以此解決水源不足的問題。俗話說,窮家難舍,搬遷村莊,確是一個牽扯家家戶戶的大問題。時任村支書的王其泉同志跑斷腿,磨破嘴,挨家挨戶動員,力陳利害關系,終于說服了全村老少同意搬遷。王響泉村于1978年開始修建水庫,只兩個月時間就把水庫建成,蓄水量約30萬立方米。后村民們挖渠引水,終于使祖祖輩輩耕種的旱田變成了水澆地。
由于王響泉地處山區,道路崎嶇難走。人們常說,“要想富,先修路”,全體村民發揚連續作戰的作風,男女老少齊上陣,歷時約一個月,修通了連接泰(安)薛(家島)公路的村級公路,王響泉村終于有了走向外面世界的大道,正是這條大道讓王響泉村走上了致富大道。單看現在的養殖業就可窺見一斑,如今全村共有養雞專業戶16家,蔬菜大棚達到40個。每個大棚一年平均凈賺5000元不成問題。養豬業更是紅火,目前王響泉村已戶均母豬2.5頭,村民王子廷喂養的母豬僅賣小豬仔一年就賺純利3萬元。王響泉村靠地處丘陵山地,荒山場多的有利條件,養羊人也多起來,現已達到16群羊,羊毛、羊絨、菜羊,均是一筆大收入,且羊糞肥了地,一舉兩得。養殖業富裕了王響泉村,但有眼光的村民不想純為了掙錢而掙錢,“要吃山必須養山”,于是有3戶人家自愿承包了村后近2000畝荒山,他們在山上植樹造林,綠化荒山,造福后人。同時在山林中散養城里人爭相食用的豺雞子,僅菜雞、豺雞蛋就收入可觀。估計一年純收入至少在萬元以上。
富裕了的王響泉村,注重改善自己的生活條件,如今村中早巳架設了電線,裝上了電燈、電話,看上了彩色電視機。利用村莊北高南低的地理優勢,將村北泉水引進了每家每戶,人們吃上了自來水。摩托車、農用汽車、液化氣爐等都已走進了普通百姓家庭。
“叮咚泉水流不斷,富裕泉水流進來”。王響泉村在全體村民的不懈努力下,日子一定會一天比一天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