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三山村位于萊城東北16公里,盤龍河東岸,沿辛苗路經徐店村往北1.5公里處。東是王響泉,西是呂家峪,南是徐家店,北是上三山,地處丘陵,現全村218戶,645口人,耕地670畝。
據1989年所立村碑記載,下三山村于明萬歷年間劉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村東南有三座小山,曾名三山,因重名,冠以下字,故名下三山村。
據清康熙《萊蕪縣志》記載:“鵬山保-下三山”。據《辛莊史志資料》記,下三山村:1958年3月,辛莊區改為辛莊鄉;同年10月,改為辛莊人民公社,下設管理區,下三山村屬徐店管理區;1984年4月改人民公社為辦事處,徐店管理區改為徐店鄉;1985年10月,辦事處分為辛莊鎮和鐵車鄉,下三山村屬于辛莊鎮至今。
下三山村有三姓氏,劉姓為第一大家族,占全村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還有蔣、賀姓,賀家只有一家,人口較少:族姓之間,不分眾寡、貧富、強弱,都能夠團結友善,和睦相處,互助耕耘,世代相傳。
據《劉氏家譜》記載:清乾隆盛世時期,劉庸祖籍系萊蕪市辛莊鎮下三山村人,劉庸祖父劉錫海,因家境貧寒討飯去諸城當輩子發家。其父劉統勛為三朝老臣。劉庸官至宰相,據劉孝富、劉珠利說:劉庸曾轎馬人傍夜間來老林上過墳,白天,能見到紙灰、馬蹄印、馬屎、馬吃的草料等,還給后人留下對紗燈籠和乾隆題的一幅對聯。
燈籠上寫有“清愛堂”,而對聯的內容無從考證。燈籠有近族劉登高收藏,后傳至其子劉得厚(都已故),其孫女婿謝加和老人說,燈籠在解放前失傳;對聯有劉登茂收藏,據其后劉得孝老人說:在1947年的復查時丟失。
下三山村極富有革命精神,有著光榮的革命歷史,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犧牲過6位烈士,生存下來的劉登言,東部行署-科長。劉孝文,江西省檢察院檢察長、-。蔣慶生,江西省郵電局局長。劉其照,福建報社-。劉其向,濟南軍隊干休所。劉得全(現名劉子舟)系抗戰時期老干部,生前為西安鐵路局-。家喻戶曉的劉孝文尤為突出(現名陳克光),1939年9月入黨。歷任抗日委員會主任,黨總支書記,萊蕪縣委社會部干事,縣-科長,1948年南下中原在中原軍區(第三野戰軍)教導大隊任中隊長,1950年1月在中南-任干部科科長,政保處處長,1978年11月任江西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1985年7月1日謝任后進入江西省顧問委員會,1985年10月回家探家,捐給本村小學現金1000元,2000年4月再次探親捐給辛莊中心小學現金10萬元,為辛莊教育作出了無私的奉獻。
下三山村人勤勞敦厚,崇尚知識,重視文化教育。1921年劉得厚辦過私塾教育。1950年建村辦小學,1958-1989年辦完小,1974年建新校1l間,在校學生130多人,1997年8月村小并人到徐店小學,從恢復高考到2002年全村考入大中專學生20余人,第一個本科大學生劉孝貴被西北工業大學錄取,劉其臣也考入了武漢地質學院。
下三山村山川秀美,東山山頂綠樹成蔭,山下秋果累累;村西的小河,每當夏雨大作時,河水湍流,奔騰滾滾,蜿蜒流入盤龍河。村西一條10米多寬的沙子公路與辛苗路相連,通萊城的客車川流不息,往來如梭。路好村富,全村有三輪車30多輛,摩托車30余輛,拖拉機4臺,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
下三山村人重視水利建設。1968年在村北、村東建小型水庫兩座,容納6萬立方米的水;修建調水揚水站兩處,1985年在東南洼、西洼打機井兩眼,總灌溉面積300余畝。2002年8月份從岔道引水到洼地,建防滲水渠300米,全村良田基本變成了水澆田,為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下三山村人在新一屆領導班子亓英富、劉其奎的帶領下抓住致富商機,村民增收30%以上,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一部分有遠見的人率先從事個體經濟,劉得江、劉孝滿等10余戶去萊城經商賣針織、茶葉等,生意紅紅火火,并成了經營大戶,在萊城買了樓房安了家。近幾年來,村民的經濟意識越來越強,耕作之余從事油坊、飯店、小百貨、房屋建筑、車行、烘爐等多種項目經營。蔣洪東的油坊、劉效才的飯店尤為突出,經濟收入很可觀,成了納稅大戶。其他村民經濟收入、生活水平可謂芝麻開花節節高,草房變成了瓦房。前后出廈住宅比比皆是,大部分戶用上煤氣灶、安上了電話、買上了彩電。
下三山村正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下三山村的明天會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