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河村位于萊城東北16公里,泰(安)薛(家島)路南側,地處丘陵。三面環山,中間一條河流。東傍臥魚溝,南鄰馬鞍山,北鄰劉響泉,西接上陳村。全村共有169戶,492口人,耕地701畝。
據《辛莊史志資料》記載,抗日戰爭時期,上河村隸屬萊蕪縣辛莊區;1958年,辛莊區改為辛莊鄉;同年10月改為人民公社;上河村隸屬辛莊人民公社;1985年10月隸屬辛莊鎮至今。
上河村地處大山深處,村東人山子海拔750米,臥魚溝山高谷深。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區中隊經常在這里伏擊鬼子,新四軍也曾在這里戰斗過,村東現在還有新四軍烈士的墳墓,廖容標司令曾在這里與敵人輾轉周旋,打擊敵人。萊蕪戰役時這里曾是陳毅指揮所去萊城的必經之路。
革命戰爭年代,上河村及周邊山區為萊蕪老革0據地,經常有大部隊在這里休整、駐扎。1940年成立了自衛團。團員有陳圣元、張克文、張克久、桑冠海、張福田等人,他們天天習武練拳。那時有這么一種說法:“上河村三歲小孩都會打拳”,這話雖有點夸張,但上河村多數人會打拳這確是真的,是有名的武術之村。因此,漢0九旅曾火燒徐店、下陳村卻未敢進犯上河村。
上河村有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上河村組織小車隊、擔架隊積極支前,跟隨主力部隊,轉戰南北;老人、小孩常為部隊站崗放哨、送情報、供糧、供草;更有30多名有志青年參加人民解放軍,南征北戰,英勇殺敵,其中,張元榮、張德福在淮海戰役中光榮犧牲。擔任安丘縣委組織部部長的張印堂在安丘病故。
上河村建國以后,在黨支部書記桑占奎、大隊長張慶壽的帶領下,樹雄心,立壯志,帶領村民蓄水栽樹。1966年首先修筑了后溝水庫。這是繼喬店水庫后辛莊鎮最大的水庫。在修建水庫的過程中,大隊長張慶壽帶頭在寒冬臘月里下水清淤。由于天太冷、水太涼,得了關節炎,成了殘疾人。到了1977年又建起了澇溝水庫,使旱澇不收的澇洼嶺全部實現了自流灌溉。
1967年春,上河村民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又在鞍子溝掛山橛子山坡上,奮戰了一個冬春,整穴1000多個,栽上了金帥、紅星、國光等品種蘋果樹1000多棵,這是全鎮當時唯一的一處果園。后來鞍子溝蘋果園聞名全鎮。上河村也由此變成了富裕村。當時有這樣一段順口溜“鞍子溝蘋果紅,澇洼嶺小北京,外村大姑娘都相中”。這些話雖有點夸張,但在當時上河村小伙子找媳婦不用愁卻是事實。
上河村非常重視教育,1957年建立了本村第一所完全小學,山區的孩子從此上學不用出村了。入學率,鞏固率都在98%以上。1970年上河村又建起了政治夜校,使那些失去了上學機會的青壯年人重新走進了學校,農民夜校一直辦了10年。自1977年恢復高考至2002年,上河村共有19名學生升入大中專學校,第一個大學生是陳克玲,1986年考取了山東輕工業學院;第一個中專生是張慶存,考取了章丘師范,擔任辛莊鎮教委副主任。
上河村雖是一個小山村,但卻是一個“風水寶地”,人才輩出,涌現出了許多經濟能人,培養了大批國家干部。其中,張明堂曾擔任上海前衛機械廠廠長(正廳級),呂德路曾任解放軍某團團長。陳玉文在萊城已自辦工廠,固定資產已達數百萬元。桑上順、張和林等在萊城都建立了自己的批發市場,陳克亮的鐵礦石廠,辦得紅紅火火。
上河村重視改變山區面貌,發展山區經濟,“靠山吃山,吃山養山”是他們的宗旨。上河村“山高石頭多,出門就爬坡”,生產條件很差,“有雨留不住,無雨旱到骨”,祖祖輩輩守著這山嶺薄地靠天吃飯。解放前無人管理,砍樹木,扒山皮,牛羊啃斷了草根,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破壞,以至造成水土流失和其它自然災害,糧食連年欠收,形成惡性循環。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上河村積極響應上級號召,掀起植樹造林熱潮,僅1980年就配合寄母山林場植樹造林500畝。至此,“年年植樹不間斷,歲歲造林譜新篇”,植樹成了上河村人生活的重要部分。造林與護林并舉,他們適時成立了護林防火小組。村支書任組長,制定了相應的護林公約及相關制度并蓋起了多處護林房,責任到人。上河村山林覆蓋率達90 %。現在到上河村一看真是“看山山綠,看水水清”。
上河村重視水利建設,從20世紀60年代修了兩座中型水庫以后,又修建了十幾座小型水庫,攔水壩8座,總蓄水量達到80萬方。修環山水渠4公里。并清理通天河道,修河道防洪墻1500米。并將全村山、水、林、田、路、村進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將荒嶺山坡進行承包,鼓勵村民大搞林果栽植。全村200畝果園和部分山坡果園實行了自流灌溉,水害變水利,荒坡變果園,糧食、林果連年豐收。年產量萬斤以上的果園有5個。近幾年來,上河村大膽實施農業結構調整,擴種生姜200畝。大力發展養蠶業,鼓勵村民植桑養蠶,現在養蠶專業戶已發展到14個,僅這幾項村年增加收入十幾萬元。
上河村非常重視村級道路建設,行路難一直是制約本村經濟發展的瓶頸。1985年全村男女老少齊上陣,奮戰一個冬季,炸平了澇洼嶺,使這個連徒步都很難上的嶺終于通了車,“天塹變通途”,徹底解決了住在澇洼嶺上的100多口人的行路難問題。2001年底新的村兩委領導班子成立后,在黨支部書記桑士福、村主任張慶梅的帶領下,修建了村西、村北兩座橋,在修橋過程中,支部書記桑士福、村主任張慶梅,帶頭捐款,10天時間,全村捐款1000多元。用了1個月的時間終于建成了兩座大橋,修路400多米,徹底解決了上河村行路難的問題。
上河村重視改善村民生活,村中早已架設了電線,裝上了電話,現已成為電話村、電視村。村民桑文茂第一個買上了解放牌汽車跑運輸,村支書桑士福辦的油坊效益可觀,村主任張慶梅帶頭養豬,發了養豬財,張慶民收購廢品發了家,蓋起了六合院。三輪車、摩托車、彩電、暖氣都已走進了普通百姓家。
上河村壽星多。村主任張慶梅的爺爺活到102歲。現有80歲以上的老人16人。他們長壽的秘訣是:“心情開朗,助人為樂,早睡早起,積極鍛煉”。上河村尊老愛幼,蔚然成風,成為遠近聞名的長壽村、文明村,年年被評為區鎮先進單位。
上河村正以新的觀念、新的姿態、新的步伐為建設一個更加文明、富裕的小山村而努力奮斗。